|
|
|
|
|
|
|
|
|
|
|
 
首页 > 时政新闻 > 新华社评论员: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要有新突破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新华社评论员: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要有新突破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4/25 14:37:4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新华网北京4月25日电 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是当前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方面的改革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将有效带动其他领域其他环节的改革不断深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事物有大有小,矛盾有主有次。抓住重点和关键,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就会容易得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对国家发展、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浅入深、从易到难,是我国渐进式改革的鲜明特征。经过三十多年努力,比较容易、见效较快的领域和环节,改革已经基本到位,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必要性逐步凸显。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审议时强调,要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把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作为今年一项重点工作。这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态度明确、意志坚定。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冲破了人们的思想藩篱,释放了人们的创业激情,给神州大地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坚持深化改革,中国巨轮就能劈波斩浪奋勇前行。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审慎分析国内外形势后得出的重要结论。珍视和平、发展、合作的良好国际环境,珍惜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的期盼和热情,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扫清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亿万人民谋发展、干事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领先机,立于不败之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的改革“深水区”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财税体制不顺、贫富差距拉大、公共服务与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阻碍着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多涉及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而要改革体制机制绝非旦夕之间能够做到。更重要的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必然触及一些群体的既得利益,引起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阻力在所难免。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改革不深化就会半途而废,已经取得的成果就会付诸东流。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党中央对我国改革开放的精辟论断,代表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心声,表达了举国上下深化改革的清醒认识和坚强决心。当务之急是,要围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坚强的决心和勇气、科学的谋划和部署、坚定的执行和监督,大胆探索、勇于突破,加快改革步伐,以改革新进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决策,根本目的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过上好日子;进一步深化改革,同样是为了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尤其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进一步理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强化对政府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不仅成为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者,而且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为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进步汇聚起最广泛、最强大的力量。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人民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为根本标准,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快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必将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更加强大的力量,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新华社评论员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