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流奔涌润心田 凝心聚力谱新篇
——淮南市总工会五年来工作综述
时光荏苒,铭刻时代华章;足音铿锵,诠释工会担当。
淮南市工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以来,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坚决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坚持砥砺忠诚之志、激发奋进之勇、践行实干之风,坚定与时代同频、与发展共振、与职工同心,奏响了一曲昂扬奋进的“工人之歌”,书写了一份饱含温度、彰显力量、展现担当的时代答卷。
举旗铸魂,思想引领汇聚奋进伟力
2025年国庆节前夕,“光影镌刻华章,匠心礼赞劳模”职工书画摄影展在市工人文化宫启幕。活动以艺术之笔勾勒劳动风采,用镜头语言传递奋斗力量,有效激励广大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奋力建功新时代。
舟行千里定于锚,浪掀万丈稳于心。五年来,全市工会始终将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摆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将党的领导贯穿工会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团结带领全市广大职工铭记党恩、追随党走、奋斗前行。
——理论宣讲“接地气”。以“中国梦·劳动美·淮南篇章”为主题,广泛开展劳模工匠“六进”等宣讲活动,深入厂矿车间、项目一线、基层社区,以“乡音土话”解读“国之大者”,用“身边小事”阐释“深刻道理”,累计开展各类宣讲1160场次,覆盖职工30.1万人次。
——榜样选树“扬正气”。在全省率先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淮南工匠人才培育选树实施办法》,动态调整高技能人才库和淮南工匠培育对象库。累计推选全国、省、市三级劳动模范153人、五一劳动奖状9个、五一劳动奖章332个、工人先锋号172个,省级及以上工匠24人、淮南工匠30人。通过开设“劳模风采”专栏、举办事迹报告会、召开表彰大会等形式,让榜样事迹随处可见、可感可学,激发广大职工见贤思齐、奋发向上的内生动力。
——文化阵地“强底气”。提质升级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等传统阵地,探索建设“网上职工之家”、开展“职工云课堂”等线上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思想文化引领矩阵。举办职工文艺汇演、阅读征文、书画摄影展等文体活动965场次,覆盖职工22.1万人次,有效丰富了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凝聚了团结奋斗的强大共识。
聚力发展,建功立业彰显主力军作为
14个采掘队17次刷新生产纪录,3个专业工作实现新突破,集团工会累计发放奖励440万元……淮河能源集团创新开展“保安全破纪录创水平”主题劳动竞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五年来,市总工会坚定不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多措并举努力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积极建功新时代。
——产改工作“步伐稳”。认真履行牵头抓总职责,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淮南产改工作在全省两次评价考核中均获评优秀等次。聚焦全市“五大攻坚行动”和重点产业、项目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五年来举办市级竞赛110项,带动基层开展竞赛8276场次,参与职工127.52万人次。联手上海闵行、合肥等地跨区域竞赛,推动技能标准互通、人才共育。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拓宽职工技能晋升渠道。构建“1+N”工匠学院体系,依托全市14家工匠学院,助力产业工人实现技能提升1.03万人、学历提升1175人。
——创新创造“动能足”。广泛开展“五小”、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创新活动,连续三年举办全市职工技术创新竞赛,评选市级“三金”项目50个,推荐申报省职工“五小”创新成果119个、省职工技术创新竞赛项目20个、提名省科学技术奖2个。持续推进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建设,累计选树市级创新工作室96个、省级12个、长三角地区4个,这片“创新沃土”已成为孵化高技能人才、破解生产难题、推动技术升级的重要平台。
——典型引领“成效实”。以“跟着劳模去创新”活动为牵引,组建志愿服务队20支,创新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讲安全、助力乡村振兴3个专项行动728场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390个,技术创新成果转化110个。2024年、2025年分别成功申报师带徒技能等级提升108人、127人,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榜样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激发职工潜能、驱动技术革新、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得到充分展现。
情系职工,维权服务传递“娘家”温度
“多亏了工会帮忙,为我们讨回了被拖欠的工资,真是我们职工的‘娘家人’!”在一起工程项目欠薪问题圆满解决后,农民工老张紧握田家庵区工会干部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工会是职工最可信赖的“娘家”。五年来,全市工会持续织密职工权益保障网,全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与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统筹推进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在城市现代化治理中积极作为。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工作在全省三次评价考核中均获评优秀等次。
——维权服务“专业化”。完善工会法律援助机制,在市本级和5个县区设立职工法律一站式服务中心。推行“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一体化维权模式,高效化解劳动纠纷。市总工会本级受理职工信访件613件,及时受理率、按期答复率均达100%。开展欠薪隐患排查处置专项行动,为8028名职工追回欠薪1426.1万元。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市总工会被全国总工会、应急管理部授予2022—2023年度全国“安康杯”竞赛优秀组织单位。
——民主管理“常态化”。大力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国有企事业单位及百人以上非公企业职代会、厂务公开建制率均达90%以上。推动企业普遍开展集体协商“春季要约”行动,聚焦工资增长、劳动安全、休息休假等职工核心利益,指导签订集体合同2850份,覆盖企业4145家、职工25.3万人,努力实现企业与职工协商共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
——服务阵地“普惠化”。做优做强“四季送”品牌,五年累计筹集发放款物1.04亿元,惠及职工43.5万人次。大力推进“工会驿站”“女工家园”“职工子女托管班”等实体服务阵地建设,制定了安徽省《工会驿站建设规范》和《工会驿站运维服务规范》两项省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我市统一标识“工会驿站”被全国总工会采用为全国统一标识。职工互助保障计划参保人数稳步提升,为患病职工筑起坚实的“第二道健康防线”。
锐意革新,固本强基激发组织活力
“通过比赛,我看到了自身与优秀工会干部的差距,明确了下步工作方向。我将认真总结,切实把大赛成果转化为服务职工、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实际行动。”在10月下旬举行的全市工会系统“策论锤炼本领,实干推动发展”劳动竞赛中,一位参赛工会干部深有感触地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五年来,市总工会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自身建设,大抓基层夯实基础,直面问题补齐短板,持续深化工会改革,不断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干部素质“强内功”。深入开展工会干部策论大赛、“部门长大讲堂”等活动,形成“人人学业务、个个钻政策、项项争一流”的浓厚氛围。探索建立“1+8+N”工会干部培训模式,持续打造“指尖云课堂”“长三角一体化工会工作研讨班”等特色平台,助力工会干部提升能力、学习先进、对标赶超。持续深化“当一周工人”等实践活动,推动工会干部深入基层、锤炼作风,努力成为职工群众信赖的“娘家人”“贴心人”。
——组织建设“扩覆盖”。紧盯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建会入会集中行动。针对货车司机、网约车驾驶员、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群体,创新建会模式,通过区域(行业)工会联合会等方式,最大限度吸纳职工加入工会。五年来新增基层工会组织810个、会员3.85万人。
——数智赋能“增效能”。加快推进“智慧工会”建设,打造集网上入会、维权服务、教育培训、文体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工会实名数据库录入工会会员50.4万人。常态化开展“互联网+”工会会员普惠性服务活动,投入普惠资金1090万元,惠及职工31.2万人次。职工轻点指尖,就能找到身边的工会服务、参与工会活动、反映诉求建议,实现服务“全天候、零距离”。
回望五年,征程波澜壮阔;展望未来,使命催人奋进。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市总工会将继续高擎引领之炬,夯实服务之基,凝聚奋进之力,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群众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南再立新功,奋力谱写新时代工运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记者 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