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淮南诞辰九百年祭
八月的金陵,暑气像一块浸透热水的绸缎,沉甸甸地裹着这座古城。无论是屋檐还是墙壁都被晒得发烫,连树荫下的石凳也蒸腾着热气。坐在学校图书馆的榆木桌前,窗外的鸟鸣与小风扇的嗡响,交织成陆游《夏日晚兴》中“鸟啼声歇柳阴移”的韵律。考研笔记里夹着自制的书签,上面抄着《临安春雨初霁》里的“小楼一夜听春雨”。虽值盛夏,午后的骤雨却总不期而至——先是天边滚过几声闷雷,接着黑云压城,雨点便密密砸下,在窗外水泥地上溅起。指尖摩挲过《渭南文集》影印本的毛边,耳畔是雨滴砸在玻璃窗上的噼啪作响。
这骤然而至的夏雨,竟与九百年前那个孕育诗人风采的淮南盛夏遥相呼应。这般“急雨打篷声”,不正与放翁笔下“风怒欲拔木,雨暴欲掀屋”的豪迈如出一辙?在暑热与骤雨交替的时节,有人在书页间寻觅心灵的洁净与清凉。一阵疾风掀动玻璃窗,雨滴从窗缝斜入,在笔记上洇开几朵雨花。
雨势渐急时,望见图书馆外的园圃,宽大的芭蕉叶承着雨水,像无数面绿鼓,奏出放翁笔中“雨镞飞纵横,雷车助奔骤”的铿锵。这让我想起《听听那冷雨》中“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的描写。那些斜飞的雨箭,是否也曾在淮南的官署瓦檐上,叩击过少年务观的书窗?馆长曾说,馆藏明版《渭南文集》里夹着一片枯荷,据考为清代学人纪念他“泉冷甘瓜开碧玉”的诗句所留。此刻雨水正沿窗淌成珠帘,恍惚间,竟分不清是二十一世纪的雨,还是曾湿润《夏日晚兴》墨迹的南宋雨。
雨势渐微,暮色中的图书馆被一层湿润的雾气笼罩,颇有陆游笔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意境。蛙声从遥远的玉泉河畔的草坪传来,如鼓点、似琴弦,与屋檐滴答的细雨声交织成夏日的韵律。雨渐停,打开窗,空气中漂浮着榆树叶的苦涩与樟木书桌的醇厚清香,两种气息在雨后凉风里悄然融合,仿佛将古籍的墨香与自然的生机一同注入肺腑。此刻的图书馆,窗棂上还挂着未干的雨珠,玻璃映出渐变的晚霞,室内暖光温柔地漫过书脊,俨然成了葛绍体诗中“爱与人间生晚凉”的具象——被雨水浸润的黄昏,驱散了暑气,也将雨后的清凉沁入每一页翻动的纸张。
远处有学生撑伞走过水洼,带起的雨水在空中划出银亮的弧线,正如辛弃疾词中“两三点雨山前”的意境,在夕照下短暂地闪烁,又倏忽坠回大地。图书馆的砖红色外墙被雨水洗得发亮,倒映着湖畔摇曳的树影,构成一幅动态的水墨画。望向掩映在小径坡后那若隐若现的教学楼,令人忆起放翁“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雨后的世界,连尘埃都沉淀成静谧的底色。徜徉在书海,唯有知识与自然共同酝酿的清凉,在暮色中无声流淌。极目远眺,偶尔有飞鸟掠过河面,翅尖点起涟漪,与书架上翻飞的书页遥相呼应,仿佛天地间的诗意都在此刻汇聚于这方书香净土。
文学院的L教授常说,读陆游要“贴着文字的皮肤感受温度”。前日他讲解《夏日晚兴》中“雨细江亭渡发迟”时,特意让我们看他拍摄的淮河故道记实影片。渡口石板缝里生着青苔,几个孩童正用柳枝拍打水面,恰似放翁诗中“手香素藕罥长丝”的画面。摆渡老人哼着小调,词竟是“又赴邻翁把钓期”,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船歌。我想起钱锺书在《宋诗选注》里的批注:“放翁诗如盐入水,化入民间血脉”。考研学习间隙,我总爱翻看诗选中那些化用陆游意象的现代诗,仿佛能触摸到诗魂穿越时空的脉动。
最难忘怀安丰塘的田野采风。塘畔老农用荷叶包了菱角给我,忽然念出“千卷蠹书忘岁月,一尊浊酒信乾坤”。他说幼时私塾先生教认字,用的就是陆游诗抄本。夕阳将水面染成《夏日晚兴》里“夕阳四面渔歌起”的绛红,采莲女撑篙而过,竹竿挑起的水珠串成了他“叠雪轻衫新浴时”的珠链。当地文旅局的姑娘展示手机里“数字陆游”项目,当《夏日晚兴》的诗句化作光点飘向稻田,我忽然明白:真正的诗学启蒙,从来不在考据论文里,而在这些被蝉声、荷香与雨水浸染的日常瞬间。
微雨初歇时,我在古籍部见到一本民国时期的《剑南诗钞》。泛黄的扉页上有铅笔小字:“癸未夏于寿州购得,是夜闻雨读,檐外风琴不用弦,如见放翁”。如今字迹已晕染模糊,恰似裴度《夏日对雨》中“地湿燕泥新”的意境。或许九百年光阴,不过是一场夏雨的距离,一伸手便可触碰。当我们在雨檐下翻开诗卷,那“含风珍簟闲眠处”的闲适,“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怀,便都在雨声中苏醒。
此刻暮色渐浓,零星雨滴在屋檐上敲着白朴《天净沙?夏》的节拍。图书馆资料室的值班学姐点亮台灯,暖黄的光晕让我想起“青灯照影夜相依”的诗句。考研倒计时牌翻过新的一页,我却在笔记空白处写下今日所见:雨檐垂珠,芭蕉承露。一册翻开的《剑南诗钞》静静躺在书阶上。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纪念——让放翁的诗魂,继续在无数个这样的夏日雨檐下,完成对后来者的温柔启蒙。
宁德学妹赠我一串荔枝,说是《峬村丹荔》所载古法冰镇,一起品味放翁梦境中的“同在峬村折荔枝”。翻开《陆游十讲》,想起莫砺锋对陆游的评价:“千古风流陆放翁”。窗外雨歇,晚霞如烧透的宣纸,恍惚间似有青衫老翁立于云端,吟着那首未完成的诗——
若问诗心何所寄?
一川暑气接红霞,
半卷淮帘透晚风。
(张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