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长辈、爱护长辈、赡养长辈,既是小辈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2024年寿县安丰塘创意稻田画选取王祥“卧冰求鲤”,选材即来自二十四孝。元人郭居敬将古代社会所颂扬的24个尽孝故事汇编成《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简称《二十四孝》,今天就说说其中与淮南相关的故事。
孝感动天
“孝感动天”的主人公虞舜是传说中的人物,郭居敬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将虞舜孝感动天的故事放在第一位。
相传舜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都想害死舜:他们让舜修补谷仓仓顶,然后从谷仓底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飞跳逃脱;他们让舜掘井,瞽叟与象却挖土填井,舜从井壁掘出地道逃脱。事后舜没有嫉恨他们,对父亲仍然恭顺,对继母仍然恭谨,对弟弟仍然慈爱。舜的孝行感动了天帝:他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儿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的孝行,而且还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就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进行培养考察。
经过观察和考验,尧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后来尧禅位于舜,舜登天子位后,继续孝顺父母,还将曾迫害过自己的异母弟象封为诸侯。
舜是东夷部族首领,淮夷是东夷族群之一。淮夷活动区域以淮河中游为中心,而淮南正处于这一区域。淮南市区中央有座舜耕山,按照北宋《太平寰宇记》的说法,舜耕山原名大历山,舜巡行四方时,曾在大历山停留数年,教导淮夷先民稼穑、渔猎与制陶。淮夷先民景仰自己的领袖,于是将大历山改名舜耕山,使其成为虞舜文化的心理标识。
那么舜真的来过淮南舜耕山吗?从部族传承角度看,有虞氏是一个延续数代的部落联盟,每一代联盟及其首领都可能被称为“舜”,甚至联盟内的部落首领也可能被冠以“舜”的称号。这样算来,“舜”可能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
目前,考古专家已将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认定为尧的部族中心,将安徽蚌埠市禹墟认定为禹的活动遗迹。传说中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尽管尧、禹的考古发现仅说明其部族文化存在,尚不能等同于具体人物,但这些发现为探究舜的传说提供了背景。或许在众多“舜”中,有一支曾活动于淮南地区,这让“孝感动天”与淮南产生了可能性关联。
怀橘遗亲
孝心需从小培养。“怀橘遗亲”讲述的是幼童陆绩的孝行,其故事背景与淮南密切相关。
陆绩,字公纪,东汉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其父陆康曾担任庐江太守。公元193年前后,袁术割据九江郡一带(治所在阴陵县,今安徽定远西北),以寿春(时属汝南郡)为战略要地。庐江郡与九江郡相邻,治所位于今庐江县柯坦镇城池村。袁术尚未暴露政治野心时,陆康常带五六岁的陆绩拜访袁术。
据《三国志》记载,陆绩六岁时,随父亲在九江郡拜见袁术。袁术以橘子招待,陆绩趁人不备将三个橘子藏在怀中。告辞时,陆绩向袁术长揖告别,没在意怀里的橘子滚落地上。袁术笑着问:“陆郎,你来此做客,为何要将橘子藏在怀里呢?”陆绩镇定地回答说:“这橘子很甜,我母亲生性就爱吃橘子,我想将它带回去给母亲尝尝。”袁术听罢,大为惊奇,说陆绩这么小就知道孝敬长辈,日后必成大器。
后来袁术于197年在寿春称帝,陆康认为此举叛逆,与袁术决裂。袁术攻破庐江,陆康死节,陆绩跟随家族流落江东,投靠东吴孙策。陆绩自幼熟读《诗》《书》,稍长又研习《礼》《易》,天文、历法和算数无不涉猎,堪称博学多识。陆绩在东吴官至太守,成为学者型官员,曾作《浑天图》,并有《周易注》《太玄注》等著作,可惜皆已亡佚。在吴蜀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的东吴统帅陆逊就是陆绩的侄子。
弃官寻母
二十四孝中“弃官寻母”的故事说的是北宋时期,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知军朱寿昌放弃六品官职,终于寻找到幼年失散的生母。比这要早近千年的东汉时期,淮南也发生过九江太守陈子威寻母的故事。
据东汉应劭《风俗演义·愆礼》,九江太守陈子威是武陵(今湖南常德市武陵区)人,自幼与母亲失散,常常因此而感到悲伤。一次,他到洛阳游学,归途中遇到一位年约六旬的老妇人,便询问她的姓氏。老妇人回答说,自己姓陈,名叫李氏。陈子威进一步询问她的家庭情况。老妇人告诉他,自己孤苦无依,想要投靠亲戚。陈子威听后,急忙下跪拜见老妇人,说自己从小就失去了母亲,母亦姓李,这似乎就是天意安排。于是,陈子威将老妇人接到九江郡家中供养,视如生母。
根据《礼记》,“继母如母,慈母如母”,即继母和慈母都应如同亲生母亲一样对待。但这位老妇人既非陈子威的生母,也非继母。应劭认为其行为超出常规礼仪,因此将此事作为“愆礼”(违反礼仪的案例)记录下来。
需说明的是:西汉武帝时期淮南国废除后,九江郡治所设于寿春(今寿县)。东汉章和元年(87年),寿春改属阜陵国,九江郡治所迁至阴陵县(今定远西北)。袁术割据时期,又将治所迁回寿春。此前寿春县为九江郡治所210年,阴陵县为九江郡治所106年。陈子威为东汉中期人物,其任九江太守时,郡治可能在阴陵县或寿春,因此故事发生地大致在今淮南周边区域。
(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