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8年,淮南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社会参与”的立法机制,强化人大主导作用,着力提高立法质量。
本着急需先立、体现特色的原则,编制五年立法规划(2018-2022年),对近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20多件立法议案、提案和征集的30件立法建议认真调研论证,科学确定立法项目,将八公山风景区管理、淮河岸线资源保护等10件立法建议确定为本届立法规划实施类项目,围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民办教育等开展立法调研。主导法规清理工作,对淮南市城市绿化条例等8件地方性法规进行了一揽子修改。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审查“一府两院”规范性文件64件、县区人大常委会决议决定10件,向省人大常委会报送备案决议决定12件。
精心实施年度立法计划。坚持以法治规范助推文明城市创建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制定《淮南市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淮南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条例》(待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后施行)。两件法规的制定,连同已经实施的淮南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城市管理条例、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一起,构成了较为完善、具有淮南特色的城市综合管理法规体系。
不断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坚持开门立法,建立“互联网+”立法工作新模式,依托基层立法联系点和新闻媒体,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公开征求法规草案修改意见,及时反馈采纳情况,立法工作实现与公民的互动,使制定的法规更接地气。(记者 李钧 编辑 汤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