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琴,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她布满老茧的手,记者读出了她奋斗的故事。
二十年前,刘琴嫁到太平村,一家人靠着一亩八分地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自立自强的她,立志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看到当地肉牛的需求量在增加,她动了心。
刘琴:那是1998年的事情,回娘家借了3000多块钱,买了三头牛回来养。我们家里一直都在养牛,从小就是放牛。
刘琴的创业之旅就这样开始了。养牛场自己盖,草料自己割。每天,除了照顾好老人和孩子的生活,剩余的时间都在养牛场里忙碌。一年后,牛卖了,刘琴第一次赚到了3000多元。
刘琴:高兴地可了不得,接着又去买了辆自行车,现在那辆自行车我还留着,永久牌的。
2002年前后,刘琴的养牛场发生了一次疫病。那一年,虽然一分钱没有赚到,却让刘琴明白,仅凭经验养牛已经不行了。
刘琴:我们也要科学养殖。经常参加农民培训班、养殖培训班,只要有学习机会,我都去听,还去买一些书籍,同行之间互相交流。
三头、二十头、一百头,刘琴的牛越养越多。2012年,她注册成立了刘琴养牛场,注册资金1000万元,年出栏量达到了400多头。刘琴富了,可是太平村大多数村民还没脱贫,他们不愿出去就业,但又苦于窝在村里找不到通向富裕的道路。刘琴就把自己的养牛经验教给村民。这些年来,在刘琴的带领下,太平村已经有几十户村民通过养牛,走上了致富之路,太平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专业村。
刘琴:总书记都讲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只要没有懒惰思想,只要你勤奋,一个家庭肯定会好的。
从201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到今年刘琴已经是第六年上两会,今年她带来的是关于解决养殖业用地难、融资难问题的建议。刘琴说,作为基层代表,就要为农民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刘琴:养殖业目前来讲还是存在着用地难、融资难,我们要为我们当地的农民呼吁一下,希望政府还要支持养殖业。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王 利 吴晶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3月7日《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发)
(本网编辑 汤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