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期间,时任江苏省人大副主任的廖运泽,在南京曾两次接待神秘的“北京来客”。一次是在1968年秋的一天,从北京来了两个穿军装的人,态度十分傲慢地对他说:我们知道你对南昌起义这段历史很清楚,所以要你写一份南昌起义是周恩来和林副主席领导的证明材料。廖运泽知其来意,但有意避开他们提出的问题,向他们简单介绍南昌起义的过程和主要领导人,当介绍到贺龙时,“来客”竟破口大骂“贺龙是土匪”。廖运泽看他们听不下去,索性闭目养神,不予理睬,装着睡着了,“来客”只得悻悻而去。第二次是在1969年冬,又有三个穿军装的人从北京专程而来。他们先拿出一本南京大学某造反派组织编印的《读报手册》和一本小册子,对廖运泽扬了扬说:“你们江苏出版的书上面,不是明明写着南昌起义是林彪和周恩来领导的吗?”言下之意,是要廖运泽不要再“执迷不悟”。接着又拿出一份事先写好的“证明材料”,放在廖运泽面前,不容分辩,也不让他过目,就要他在上面签名盖章。廖运泽非常气愤,直截了当地对他们说:“南昌起义时,林彪是连长,我是代理团长,如果说他是起义的领导人,那我就更是领导人了!”说着把“证明材料”推开,拒绝签字。“来客”火了,其中一人掏出手枪往桌子上一摔,用手指着廖运泽,气哼哼地说:“我们部长(指林彪)是知道你的,你签字盖章对你有好处,否则,你要考虑后果!”廖运泽大怒,斩钉截铁地对他们说:“玩这个(手枪)我比你们早多了,还怕这个!我绝不签名,你们要怎么办就怎么办吧!”他们见威胁利诱都不成,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这是当年参加南昌起义的廖运泽将军,后来在“文革”中的一段特殊经历。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值此纪念南昌起义九十周年之际,作为淮南人,我们不妨打开历史上那光彩夺目的一页,一睹当年在那次起义中几位淮南人的风采。
据笔者现有史料记载,当年参加南昌起义者,安徽全省有六人,而其中有五人是淮南先辈,即寿县正阳关盐店巷的高语罕、寿县城南绵桥村的孙一中,田家庵区廖家湾的廖氏三兄弟廖运泽、廖运周和廖多瀚。
高语罕,1888年生,早年先后留学日本、德国。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后投身新文化运动,成为《新青年》主要撰稿人之一。1920年8月,参加李大钊创办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由李大钊、张申府介绍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任黄埔军官学校政治主任教官,兼入伍生部少将党代表。1926年1月,奉命出席国民党“二大”,并任出席大会的中共党团书记,被大会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后参加北伐,南昌起义前任北伐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秘书长(总指挥张发奎),随第四军军长黄琪翔的军部驻庐山脚下甘棠湖烟水亭。
这时,叶剑英任第四军参谋长。面临革命形势急剧恶化,两人常在傍晚时荡舟湖上,以此作为掩护,交流信息,分析军情。7月24日,朱培德和黄琪翔等在庐山密谋,“邀请”贺龙和叶挺上山开会,欲趁机剥夺贺、叶兵权。叶剑英立即告知叶挺。次日,叶挺、叶剑英邀约贺龙、高语罕、廖乾吾到甘棠湖“泛舟”,商量对策,决定贺、叶不上庐山赴会,抓紧将部队(乘火车)开往南昌。7月30日,汪精卫、唐生智、张发奎等在庐山开会,决定:严令贺龙、叶挺立即将部队撤回九江,通缉高语罕、恽代英、廖乾吾。叶剑英闻讯,星夜下山向高语罕等密报。高语罕当即潜逃,乘火车于31日清晨赶到南昌,投入起义准备工作。
8月1日,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高语罕作为由宋庆龄领导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秘书厅(秘书长吴玉章)首席秘书,执笔起草了《中央委员会宣言》和对蒋介石、汪精卫的《通缉令》。《宣言》和《通缉令》均在由高语罕主笔的《民国日报》发表,南昌起义喜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廖运泽,1903年生,父亲廖子宾是反清革命志士,淮上“廖氏辛亥九兄弟”之一。受父辈们的影响,运泽幼时即向往革命。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一期),1926年加入中共,后参加北伐。南昌起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二十四师七十二团代理团长(团长许继慎负伤就医),团部设在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起义前,廖运泽先后两次赴江西大旅社“起义指挥部”,参加由周恩来主持的会议。一次是在7月27日下午2时许,聆听了周恩来对参加起义的团以上军官所作的起义动员报告;另一次是在7月30日下午3时许,到会接受战斗任务。这次会议对起义的行动目标和任务作了具体部署,叶挺指挥的二十四师七十一团负责缴第九军第七十九、八十团的械;七十二团负责缴第三军第二十三、二十四团的械。为完成战斗任务,廖运泽作了充分准备,计划采用演习夜行军方式,提前接近敌营,然后趁其不备,突然袭击……全团官兵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急切盼望起义时间早点到来。但就在此时,突然接到前敌委员会紧急通知:由于叛徒告密,起义提前两小时行动。凌晨2时左右,起义号角吹响,顿时全城枪声大作,冲杀之声四起。廖运泽按事先策划,早已率领全团官兵以演习夜行军方式悄悄接近了第二十三、二十四团驻地,这时听到起义信号,打前锋的官兵迅速上前夺下敌军岗哨武器,用四个连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声冲进二十三团营房,用一个营兵力冲进二十四团营房。时值炎夏,敌官兵都在院子里铺席睡觉,身边没有武器,睡梦中忽然听到冲杀之声,顿时一片混乱,仓促应战,有的枪还没有摸到手就当了俘虏,这两个团很快就全部缴械,廖运泽和战友们不胜欣喜。到清晨6时左右,全城枪声停止,起义取得胜利。
孙一中,1904年生,原名以悰。父亲孙行芳,清末秀才,以教私塾养家糊口。一中幼时随父就读。1923年赴广州,在柏文蔚驻粤皖军司令部当兵。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眼界大开。1924年春考入黄埔军校(一期),学业成绩优异,受到周恩来赞扬。是年冬加入中共。毕业后被分配到学兵连任排长。1925年参加两次东征,骁勇善战,升任副营长兼连长。1926年底调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兵团营长。
廖运周、廖多瀚,两人均与廖运泽同龄。幼时受父辈影响,追求真理,一起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6年初,两人一同考入黄埔军校(五期),次年,两人均加入中共,后参加北伐。
孙一中、廖运周、廖多瀚三人在南昌起义时同在七十五团,既是同乡,又是同一个团的战友。孙一中任该团一营副营长,并任全团党的书记,是这个团的实际领导者。廖运周任一营参谋。廖多瀚任二营五连党代表。
七十五团是十一军二十五师的一个团,其前身是在北伐时攻打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宾阳门等著名战役中屡建功勋,荣膺铁军称号的叶挺独立团第一营。全团除团长系张发奎亲信和团直机关军官外,其余官兵,绝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该团是预定参加起义的主力部队之一,但起义前仍驻德安。7月31日黄昏,孙一中让廖运周通知各营:“明日拂晓,全副武装打野外。”8月1日,东方刚刚发白,队伍便沿着南浔铁路,向南昌方向疾进。到达马回岭东站附近,孙一中命令队伍停下来,遂以全团党的书记身份,向全团官兵宣布中共中央“在南昌举行起义”的决定,命令本团官兵截击从九江开来的军车,然后乘车奔赴南昌,参加起义。队伍迅速散开,隐蔽在铁路两侧。不久,远处一列火车从九江开来,喷吐着浓烟缓缓驶进车站,未等列车停稳,冲锋号一响,孙一中便端着上了刺刀的枪,带领一小队士兵,首先纵身跃入车厢。廖运周、廖多瀚及各队官兵随之一拥而上,到处响起“缴枪”、“下车”的喊声。敌兵被突然袭击惊呆了,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一个个乖乖地缴枪下车。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坐在最后面的车厢里,看到前面部队秩序突然大乱,知已不可收拾,急忙带几名警卫跳车逃匿。七十五团全体官兵迅速乘车,向南昌进发,黄昏时分抵达南昌火车站。起义总指挥部的代表早已在车站等候。得知起义已经胜利,全团官兵群情振奋,下车后荷枪实弹列队,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进城内,奉命驻守南门,担任警戒任务。
九十年前,中国共产党人举行南昌起义,打响了以革命武装反抗反革命武装的第一枪,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一支完全由自己掌握的革命军队,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南昌起义永放光芒!
(管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