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南昌市最繁华的中山路上,一座银灰色的建筑门前游人络绎不绝。该建筑原本是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江西大旅社”,独特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并不是其闻名于世的关键,真正让它名留青史的是90年前在这里策划发动的那场南昌八一起义。也正因为那波澜壮阔的惊世一刻,让它有了一个辉煌的名字——“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此举也标志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一时间革命的形式风起云涌:工人运动逐渐恢复,农民斗争日益兴起,东征军凯歌高奏,北伐军势如破竹。然而就在全国革命形势高涨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接连制造中山舰事件、四一二政变等事件,在血腥屠杀政策下,中国共产党遭遇自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挫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中国陷入一片混沌黑暗之中。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敌人的屠杀政策所吓倒,而是积极地行动起来,准备组建自己的军队,用革命的武装反抗敌人反动的统治。为了挽救中国革命,1927年初,中共中央委派周恩来、李立三、谭平山等人前往江西九江,谋划武装起义。当时的计划是集中我党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联合以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南下广东,会合当地革命力量,恢复革命根据地,然后适时发动新的北伐战争,打倒国民党新军阀。但是此时,之前一直以国民党“左派”自居的汪精卫突然发动马日事变,指使军队查封了“湖南总工会”、“农民协会”等革命团体,解除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队等武装,其反动面目已充分暴露。在汪精卫的影响下,张发奎的态度也变得“暧昧”起来,随即要求其所指挥的第二方面军中共产党员限期离开,这样一来原定的起义计划便付之东流了。在这紧急关头,我党立即决定抛弃联合张发奎的计划,提出独立发动反对蒋介石和汪精卫国民党政府的军事行动。7月下旬,受党组织委派,周恩来、刘伯承等前往南昌,组成前敌委员会,加紧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同时,电令贺龙的第20军、叶挺的第11军第24师、朱德的第3军军官教育团等部队迅速向南昌进发,集结待命。
1927年8月1日凌晨2点,南昌城静谧的夜空被震耳欲聋的枪声打破,震惊中外的南昌八一起义爆发了。起义军领系红巾,高呼着“河山统一”的口号,向南昌城内的各处敌军发起猛攻。按照预定作战计划,贺龙指挥第20军第1、第2师自北向南,猛攻旧藩台衙门、大士院街、牛行车站等处的敌军阵地;叶挺指挥着第11军第24师由南向北,猛攻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等处的敌军阵地;朱德指挥着第3军军官教育团由讲武堂驻地南下,肃清残敌。一时间,南昌城中到处是枪炮声、杀敌声,英勇的起义军将士们如同下山的猛虎,攻占了一处又一处的敌军的据点。而此时的敌人早已被这猛烈的进攻吓破了胆,就像惊慌失措的羊群一样,或是缴枪投降,或是弃甲而逃。战事一直持续到拂晓,经过起义军奋战,全歼敌军3000余人,缴获大量弹药、枪炮、辎重。此时,南昌城内起义军的旗帜已四处飘扬,起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南昌八一起义打响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枪声不仅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世界,它向世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决心和胆略。“今日长缨在手”,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民军队,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局面。为纪念南昌八一起义的历史作用,1933年7月,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签署决议,规定以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又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并将此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