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在敌‘清乡’地区,一切人员疏散,转入秘密状态”,“俟‘清乡’过后,再插回原地,恢复工作”
到1940年底,日本侵略者虽占据了大半个中国,但占据的只是城镇和交通线,广大农村仍为中国军所控制。日军为了“以华制华”,培植了汪精卫傀儡政府,以达到“以战养战”目的。然而,汪政权“政令不出南京城”。1941年1月,伪中央军事委员会晴气庆胤与伪警政部李士群,向汪精卫提出“清乡”建议。即把日军占领区分片,先由日军清除敌对力量,再将其政治、军事、经济等工作移交给汪伪政权。
7月1日,日军第5师团集结1.53万人,杀向苏(州)常(熟)太(仓)我抗日根据地。由于对形势估计不准,缺乏反“清乡”经验,结果,在“清乡”中党组织被破坏,抗日政权被毁,群众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8月13日,陈毅、刘少奇两次致电第6师:“你们目前应向西转移,或向南转移,俟‘清乡’过后,再插回原地,恢复工作,在敌‘清乡’地区,一切人员疏散,转入秘密状态”。
为了吸取教训,带领主力跳到外线的谭震林,于8月底在太仓召开会议,分析反“清乡”斗争失败的原因。然而,11月28日,日军又故伎重演,利用其步、骑、炮联合兵种的机动优势,出动3千多人,分3路突袭了第16旅旅部所在地塘马村。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和270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接到塘马电报后的谭震林,于12月初化装南渡,深入茅山地区。此后在谭震林的直接领导下,坚持反“清乡”斗争,巩固抗日根据地。
日伪军在苏南“清乡”的同时,在苏中也采取了大规模“清剿”行动。“清剿”开始前,日伪军修筑了一条横穿启东地区的公路,企图把苏中第1师根据地一分为二。粟裕先发制人,命令第3旅第7团攻击这条公路上的据点三阳镇。此战毙伤敌军60多人。正当敌急于寻找新四军报复时,粟裕利用敌骄狂求战心理,引蛇出洞,消灭敌人于运动之中。启东“斜桥伏击战”,全歼日军70多人、伪军100多人。苏中日军最高指挥官南浦被当头棒喝,于1942年9月25日又调集独立混成第12旅团一部,向南通二窎地区进行“扫荡”报复。对此,粟裕当即命第3旅第7团设伏于敌必经之地夏家渡。曾当过贺龙警卫员的团长严荣昌,机智果断指挥,歼灭保田中佐及以下日军110多人、俘3人和伪军一部。大大鼓舞了苏中人民的抗战热情。
苏中“清剿”失败,日本侵华派遣军总司令田俊六十分恼火:“我要把新四军赶到黄海边,统统消灭,把江北造成一个大东亚圣战的华中确保区”。此后,小林师团代替了南浦旅团。反“清乡”斗争更加艰难。但第1师在粟裕的指挥下,时而跳到“清乡”区外,攻击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时而突入“清乡”区内直接掩护和配合群众斗争。仅1943年4、5月,先后袭击和攻克金沙、余东、六甲等10多个据点,平毁碉堡108座。同时,抽调一批政治坚定、机智果敢、有作战经验的指战员,配备短枪,组成精干的武工队,开展城镇游击战,专门对付“清乡”的日伪特工。仅1943年4、5月,武工队捕杀敌人“清乡”骨干过半,就地处决汉奸、特务274人。此外,在第3旅旅长陶勇、政委姬鹏飞的指挥下,组织4万多名民兵、群众,对横跨南通、海门、启东、如东的150多公里长的封锁篱笆,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破袭战。一夜之间,敌人惨淡经营几个月、用500万根毛竹构成的篱笆封锁线破坏殆尽。第1师根据地取得了反“清乡”斗争决定性胜利。
十三、“韩留苏北比较有利,韩去路西反而不利时,即可使韩留苏北”
1943年3月,在新四军掩护和救济下元气恢复的韩德勤,背信弃义,亲率顾锡九第89军第33、117师、独立第6旅和王光夏保安第3纵队,两面夹击刚与日伪作战33天的彭雪枫部。3月14日,新四军军部向第4、2、3师发出聚歼韩德勤部的战斗号令。当晚12点,各部向韩德勤部发起攻击。担任主攻的韦国清第9旅,兵分两路向韩德勤总部及王光夏保安第3纵队发起猛攻;滕海清第11旅围歼李仲寰独立第6旅;彭明治第7旅阻击顽军第89军。30分钟后,保安第3纵队、独立第6旅被全歼,王光夏、李仲寰被击毙;韩德勤走出指挥部投降。
李长江公开投敌后,争取韩德勤中立,对新四军则尤为重要。此前,我党对韩德勤一直持怀柔政策。此次战斗一开始,陈毅就指示不能打死韩德勤,料定战斗结束韩德勤失去反共本钱,让他待在江苏对我军有利。因为如果韩被击毙,一心反共、觊觎江苏的汤恩伯就会转任江苏。故陈毅指示,对韩德勤佯装不识,虏而不杀,欢送出境。当韩德勤与俘虏人群通关后,自知“光杆司令”既无人身安全,又不好向上峰交待,折反回来说“我是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我要见你们的彭雪枫师长和邓子恢政委”。后韩德勤被送到我师部。这位国民党上将,先后接受了政治部主任吴芝圃、师长彭雪枫的教育。韩痛哭流涕,愿与我私合。后陈毅上报中央建议:“我们主张与韩成立协定,进行私合,应迅速释放”。29日,毛泽东等人经过认真研究,复电陈毅:“如陈估计韩留苏北比较有利,韩去路西反而不利时,即可使韩留苏北”。陈毅便约谈韩德勤。韩羞愧难当地检讨了黄桥、曹甸、山子头战役3次被俘的经历。双方签订了《新四军军长陈毅与韩德勤会谈备忘录十条》。韩德勤返回后,这位实力雄厚的“反共专家”便把他的司令部和江苏省府搬到了安徽阜阳。 (未完待续)
(袁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