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可进得太急,妨碍敌顽决战”,“我只在敌顽作战地区以外之间隙部分乘机发展”
“皖南事变”后,蒋介石虽公开表态:“以后亦绝无剿共的军事”,但实际上始终没有放弃过“摩擦”。第4师的豫皖苏边区根据地是顽军首当其冲的进攻目标。1941年1月,以汤恩伯为先头部队的顽军,集结了14万多人抵近涡河以南。面对气势汹汹的顽军,彭雪枫致电军部并毛泽东,认为顽军它将截断我华北、华中的联系,影响苏北、山东阵地的巩固,增加我坚持华北的困难。希望不到万不得已时不放弃现阵地。1月20日,新四军、八路军总部致电彭雪枫:“我4纵队全部有发展游击战抵抗反共军之进攻,不让反共军向津浦路东及陇海路北深入之任务”。
就在汤恩伯部正将枪口瞄准彭雪枫部时,日军第11军第3师团决定对汤恩伯部进行决战。1月24日,日军出动5个师团发动“豫南战役”,在平汉铁路以东对汤恩伯部形成大包围。为配合友军作战,2月2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命令新四军各部“援助友军,保卫中原”。尔后,彭雪枫部向涡阳、蒙城、阜阳、太和敌后推进;李先念部向信阳、应山、随县、确山、桐柏、唐河、泌阳敌后进军。
“豫南战役”后,汤恩伯部溃败,豫东、皖北大片国土沦陷。然而,彭雪枫部继续向敌后推进。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彭雪枫:“不可进得太急,妨碍敌顽作战”,“我只在敌顽作战地区以外之间隙部分乘机发展”。由于西进部队没有及时领会中央的战略意图,到2月9日,彭雪枫部已过涡河,向阜阳、太和推进;黄克诚部进至津浦路以西的蒙城、涡阳地区待命。
当日军取得“豫南战役”胜利回撤后,溃败的国民党第92军、第12军第81师、第85军第23师、骑兵第8师等共9个师14万多人突然兵分3路向彭雪枫的第4师发起猛烈进攻。由于误判、轻敌,第4师遭到顽军分割打击,伤亡逃散4千多人,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至此,彭雪枫部在津浦路西已无法立足,于5月4日向津浦路东转移。
移出津浦路西的第4师,开始开辟洪泽湖西岸根据地。1942年11月,日军第17师团、独立混成第13旅团及伪军6千多人,从徐州、宿迁、睢宁、泗县、固镇等据点兵分5路企图歼灭第4师。彭雪枫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积极应对:或以一部与敌纠缠,主力跳出合围圈;或主力转移敌侧翼及后方打击敌人;或趁虚袭击或拔除敌据点。12月10日,洪泽湖西岸的“朱家岗战斗”打响,韦国清第9旅第26团在团长罗应怀、政委谢锡玉带领下,与敌血战18个小时,让日军付出了3-4倍我军伤亡的代价取得战斗胜利,彻底击溃日军对我根据地规模空前的“大扫荡”。
战斗在津浦路东的第4师,直到中央发出“向河南敌后进军”的命令后才返回豫皖苏边区。1944年7月25日,第4师在彭雪枫、邓子恢指挥下,返回永城、夏邑、萧县、宿县地区,并打通了与睢(县)杞(县)太(和)的联系。9月2日,汤恩伯命令暂1军军长王毓文,统一指挥骑8师、暂62师、暂30师和暂14师,由涡阳以南向永城、萧县进犯,并接应陇海路北之国民党苏北挺进军所属耿继勋、刘瑞岐残部南犯,令33师段海洲、14纵队苗秀霖部由津浦路东向西进犯,企图在9月中旬从东、南、北三面合击第4师于萧永地区。顽军大军压境,中央要求各部队要在彭雪枫统一指挥下,灵活机敏地配合作战。为使新四军在永城以北地区有更大的回旋余地,第4师决定,先打夏邑县以东八里庄顽、伪、匪三位一体的第28纵队李光明部。9月11日黄昏,夜幕降临,彭雪枫、张震指挥部队秘密接近八里庄,并迅速达成合围,在10分钟内第4师从东、北两个方向突入,攻破八里庄。敌军大部在睡梦中被俘,只有李光明的司令部和另外一个大队依托西南角的小圩寨负隅顽抗。9月12日凌晨,敌人要突围,彭雪枫和张震爬上南边寨墙高处观察,并指挥骑兵部队追歼敌军。夜色中一颗流弹穿过彭雪枫心脏,不幸将星陨落。
后第4师西进部队经过4个多月的英勇作战,歼灭国民党顽军和日伪军1.3万多人,恢复与发展了东起津浦路、西到商亳公路、北迄陇海路、南至涡河的广大地区,胜利地完成了中共中央赋予的西进恢复豫皖苏边区的任务。
十一、“李长江叛变,陈毅率新四军讨伐”,粟裕等反“扫荡”,日军疲于奔命
1941年2月13日,泰州国民党李长江部近3万人公开投敌,苏北“三足鼎立”局面被打破。为维持这一局面,针对李长江的投降行径,2月18日,陈毅、刘少奇发布讨伐令:李长江率部投敌,叛国殃民,“本军为坚持抗敌,保卫苏北,决予讨伐该逆”。当天,粟裕率第1师3个旅发起“讨李战役”。此役,李长江部被歼5千多人,2个支队反正,其本人率百余人败逃。捷报传到延安,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异常高兴。2月24日,毛泽东致电重庆的周恩来:“李长江叛变,陈毅率新四军讨伐,20日占领泰州,俘获人枪数千,李率数百人西逃,逆部有两个支队反正,望广为宣传”。
“讨李战役”胜利,没有改变国民党亲日派的投降浪潮。他们推行“降日反共,曲线救国”政策,默许甚至指派部分军队和官员投降日本,与日军一道进攻我抗日根据地。日军针对“国共大破裂”的状况,开始疯狂地进攻我抗日根据地,并捕捉新四军主力作战。2月18日,日军由黄桥、如皋、南通直扑海安、东台等地,捕捉新四军主力,进而“扫荡”军部所在地的盐城。粟裕第1师时而西移,时而东出,让“扫荡”日军处处扑空。正当日军疲惫不堪之时,粟裕率部集中兵力发起进攻,相继攻克泰兴、靖江、东台、南通、如皋地区。6月22日,在我军部主动撤离、主力跳出敌包围圈后,日军盐城扑空。趁敌后方空虚,叶飞率第1师第1旅,围困了敌南浦旅团驻地泰州,相继攻克黄桥、古溪等地,歼敌1千多人。日军南北折返,疲于奔命,顾此失彼,被动挨打,8月底,结束了对苏北、苏中地区大规模“扫荡”。
反“扫荡”结束,新四军开始收拾顽军韩德勤部。10月20日晚,陈毅命令:彭雪枫部、黄克诚部和独立旅5个团,向夺占我程道口的韩德勤保安第3纵队司令王光夏部发起猛攻,歼顽军140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14挺等,粉碎了韩德勤接应汤恩伯集团东进的计划,巩固和发展了淮海、皖东北根据地。
日军对苏北、苏中地区进行“扫荡”的同时,对津浦路西第2师防区也进行了疯狂“扫荡”。为粉碎“扫荡”,副师长罗炳辉采用集中伏击和运动游击相结合的“梅花战术”,打得日军首尾不能相顾。3、4月罗炳辉率部在天(长)仪(征)扬(州)一线同时出击,进行反点、线连续作战。4月14日,袭扰天长。17日,大战金牛山,毙伤日军200多人,伪军300多人。
不久,国民党为将第2师挤出路西,桂顽出动第171师、第8、10游击纵队,进攻淮南路西根据地,桂顽第172师集结于巢县附近、第48军2个师隐伏于寿县以西以配合行动。11月15日,张云逸、罗炳辉决定,成立由第6旅旅长谭希林,路西联防司令郑抱真、政委兼地委书记黄岩,第4旅旅长梁从学、政委王集成组成的野战司令部。次日,向大桥驻地桂顽第171师511团发起猛烈进攻。“大桥战役”全歼桂顽2个营,挫败了桂顽的疯狂气焰,巩固了路西根据地。
日军盐阜“大扫荡”扑空后,错误地判断新四军军部转移到皖江地区。便从南京、芜湖、铜陵等地调集6千多兵力,分别秘密集结于巢县县城、散兵,含山东关,无为襄安、开城,庐江盛家桥等地。1943年3月17日,日军兵分八路,从东、西、南三面向第7师所在地的巢无中心区进行奔袭“扫荡”。第7师当机立断,主力冒雨突围,日军围歼计划落空。次日,第7师主力以“敌进我退,分散游击”战术从敌侧背袭击敌人,加之,地方武装广泛开展“麻雀战”,到3月24日,日军不得不以伤亡300多人的代价结束了历时一周的“大扫荡”。日军“扫荡”结束,桂顽第176师538团又于11月2日由盛家桥出动,突袭巢无中心区严家桥、牌楼等地。20日,第176师分三路向槐林嘴、笑泉口一线进犯。22日晚,第7师主力在磨盘山给顽军以歼灭性打击,全歼顽军1100多人。在日、伪、顽夹击中,第7师坚持和发展了皖江抗日根据地,沟通保持了第2、5、6师的战略联系,牵制了国民党军的东进。
(未完待续)
(袁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