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江南陈毅同志处应努力向苏北发展”
在1938年9月开辟茅山根据地时,陈毅就根据毛泽东关于“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再分一部渡江进入苏北地区”的指示,派王必成率部经丹北向东进行战略侦察,自己亲往丹北沿江一带视察,为“东进”、“北上”作准备。
1939年2月,陈毅在皖南军部与叶挺、项英等送走来军部视察的周恩来,回到茅山后即决定分兵向东作战。尽管项英反对东进,但陈毅仍把东进的任务交给了叶飞的第6团。第6团东进后,很快与梅光迪领导的地方游击队会合,并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6月24日,“江抗”夜袭沪宁铁路上日军重要据点浒墅关车站。“浒墅关战斗”,烧毁车站、破坏路轨、歼敌20多人。不久,“江抗”继续东进,发起火烧虹桥机场等战斗。建立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州)常(熟)太(仓)和江(阴)无(锡)常(熟)抗日根据地,队伍由当初的不足千人发展到6千人,“江抗”声威大震。
第6团东进后,陈毅欲率部“北上”。根据我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陈毅制定了“联李、抗日、孤韩”的策略。7月中旬,陈毅赴泰州会见了苏北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谋求团结抗日之策。“联李”成功,为新四军“北上”迈出重要一步。冷欣发现陈毅主力有北渡意图后,蒋介石立即派第40师进行围堵合击,要把陈毅主力“陷死在江南”。为配合主力“北上”,6月18日,粟裕率部在茅山脚下西塔山歼灭顽军2个团,引来“扫荡”日军与顽军交火后,随“金蝉脱壳”北渡长江。6月下旬,管文蔚、叶飞的挺进纵队在陶勇苏皖支队增援下,发起“郭村战斗”,击溃李长江部3个团。
陈、粟的主力“北上”后,原江南指挥部改为江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下辖叶飞的第1纵、王必成的第2纵、陶勇的第3纵。其重点是谋划争取“二李”中立,创建以泰兴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7月25日,陈毅率部东进,通过“二李”防区时,李部如约朝天放枪。28日,击溃陈泰运部2个团,歼灭顽固派何克谦保4旅2千多人。30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刘少奇、陈毅、彭雪枫、黄克诚、叶挺、项英:肯定了陈毅“东进”和中立“二李”的做法,指明“苏北全部为我必争之地”。
以黄桥为中心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国民党韩德勤部感到对他构成极大威胁。于30日组织几万大军扑向黄桥,“黄桥决战”序幕拉开。10月4日,独立第6旅被叶飞的第1纵全歼,旅长翁达自杀。5日,第99旅被全歼,旅长苗瑞林被活捉;第33师大部被歼,师长孙启人被活捉。5日下午,王必成的第2纵先截断第89军中将军长李守维的退路,后第2、3纵与第1纵形成合围。6日,李守维部被全歼,其本人逃窜中溺亡。同时,八路军第5纵队黄克诚部东进南下,先后击溃顽军徐继泰部、重创保8旅、保7旅。“黄桥战役”结束后,中共中央致电:“此次陈毅、黄克诚两军大胜,苏北大部为我占领并连成一片,此为华中最大一块根据地,对全国有绝大意义”。
七、“蒋令顾、韩扫荡大江南北比较大的武装摩擦是可能的……最困难的是在皖南的战争与军部”
随着新四军的“东进”和“北上”,蒋介石感到十分不安。一方面急召韩德勤面授机宜,控制新四军在江北的发展;另一方面命令顾祝同拦阻江南新四军渡江北上并寻机除掉。
对此,1939年12月27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电示东南局和新四军分会:“皖南方面抽一部分干部,要武装过江北,发展和巩固津浦南段地区”。但由于项英主张“立足皖南,发展皖南”,中央的指示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1940年1月19日,中央再次电示项英:“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方针,六中全会早已共同确定”,“周恩来到新四军时又商得‘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一致意见”,“华中是我们目前在全国最好发展的区域,在华中可以发展(彭雪枫部由三连人发展到十二个团,李先念由几百人发展到九千人)”,“而大江以南新四军受到友军十余师的威胁和限制”。
1月29日,毛泽东和王稼祥联名电示项英、叶挺:“你们主要出路在江北,虽已失去良机,但仍非力争不可”。4月3日,毛泽东见项英没有动静再电:“军部及皖南部队被某方袭击时,是否有冲出包围避免重大损失的办法?其办法以向南打游击为有利,还是以向东会合陈毅为有利?渡江向北是否已绝对不可能?”。“在突发事变时,是否有掩护我军或与我军一致行动的可能”?“东南局领导下的地方党是否有保存干部、蓄积力量、应付突发事变的精神上和实际上的准备”?
4月9日,项英给毛泽东回电,通篇不提新四军北移之事。5月4日,毛泽东亲自拟文,以中央政治局名义向东南局、新四军军分会及项英、陈毅同志发出《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的指示,史称第二个“五四指示”。在这个指示中,毛泽东不点名地批评了项英:没有坚决执行中央的方针,不敢放手发动群众,不敢在日占区扩大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对国民党的反动进攻认识不足等。
9月6日,毛泽东接到密电,得知国民党军令部已向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发出“扫荡”江南、江北新四军的命令。毛泽东即指示中央军委电令叶挺、项英准备自卫行动,特别强调皖南尤须防备。10月8日,毛泽东致电新四军各路将领:“蒋令顾、韩扫荡大江南北比较大的武装摩擦是可能的……最困难的是在皖南的战争与军部。10月24日,毛泽东等致电陈毅、粟裕:“关于军部北移与胡服(刘少奇)会合、统一领导华中问题,我们已屡电叶、项,你们可去电摧”。但项英回电中央“六条”,归纳起来就是“不想走”。11月1日,毛泽东接到蒋介石的最后通牒:在11月20日前,在华中与山东的新四军、八路军一律开至华北。11月3日,毛泽东不断电告叶、项,明确新四军皖南部队北移。
11月30日,毛泽东电告项:“日蒋决裂,日汪拉拢,大局从此有转机……你们北移又让他一步,以大势判断,蒋、顾是不会为难你们的,从现在开始分批移动,十二月底移完不算太迟”。12月26日,毛泽东以极其严厉的语气给军部发出斥责电:“你们在困难面前屡次向中央请示方针,但中央远在一年前即将方针给了你们,即向北发展,向敌后发展,你们却始终借故不执行”;“你们要有决心、有办法冲破最黑暗、最不利的环境,达到北移之目的”;“如果动摇犹豫,自己无办法,无决心,则在敌、顽夹击下,你们是很危险的”;“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你们这样迟疑犹豫、无办法、无决心的”;“究竟你们主张的是什么,主张拖还是主张走,似此毫无定见,毫无方向,将来你们要吃大亏的”。
直到28日,项英才主持召开新四军分会会议,并请叶挺列席,研究北移方案。1941年1月4日,新四军9千将士,冒雨离别皖南,踏上了悲壮的行程。7日,开始钻进了国民党用7个师约10万兵力构成的严密的袋形阵地,14日叶挺被扣,4300多人被俘,后项英被叛徒杀害,不到2000人突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0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发言人名义发表谈话,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抗议其反革命的暴行。同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了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接着,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刘少奇、陈毅,将苏北指挥部及所属部队,江北指挥部及所属部队,苏北的八路军第5纵队,淮北的八路军第4纵队,豫鄂挺进纵队,江南第2、3支队,皖南突围部队、无为游击纵队,鲁南的八路军115师第5旅等,统一整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第1师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第2师师长张云逸(兼),政委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未到职);第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第4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第5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第6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第7师师长张鼎丞(未到职),政委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独立旅旅长梁兴初,政委罗毕生。全军共9万多人。 (未完待续)
(袁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