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房产证,我们就可以用它办理抵押贷款了。”企业位于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志轨道董事长杜志文,终于长舒了一口气,脸上也泛出了欣慰的笑容。
成立于2012年7月的安徽中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有限公司,2013年底动工建设,由于前期土地指标问题,影响到《土地使用证》、《规划许可证》及《施工许可证》的发放,形成了一系列的遗留问题,房产证多年一直办理不了。“真没想到,市委市政府如此真抓实干,短短两个月时间就把我公司历史遗留问题彻底解决了!”杜志文告诉记者。
中志轨道公司只是淮南市委、市政府解决中小微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的一个典型案例。
今年以来,淮南市委、市政府把解决中小微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打破常规,一企一策,加大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力度,赢得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态度:直面问题不遗留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掌握方法,强化督查,合力攻坚,解决中小微企业历史遗留问题!”6月30日下午召开的淮南市解决中小微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和产业基金支持工业企业情况汇报会上,淮南市委书记沈强如是说。
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一直是影响和阻碍淮南市众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处理和解决好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让广大中小企业聚集发展动力、轻装上阵,积极应对工业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已是当下淮南市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为了加快推进解决中小微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的进度,淮南市委书记沈强先后两次主持召开专题推进会,研究解决全市中小微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市政府副市长许承通,市政协副主席、市经信委(国资委)主任李国利坚持每周一调度,先后主持召开9次调度会和现场办公会,听取各县区、园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办理情况汇报,现场协调、研究解决办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快办理进度。
全市成立了3个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工作组。一是成立解决市辖区中小微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工作组,下设办公室,由淮南市政协副主席、市经信委(国资委)主任李国利任组长,淮南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彤任副组长,淮南市经信委牵头,分别从市国土(不动产)、规划、环保、建设、消防、安监、房产等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市辖区(园区)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二是寿县和凤台县分别成立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工作组。县区、园区和市直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办理工作,切实把解决中小微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摆上重要位置,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抓,抽调人员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方法:“一站式”解决
为了摸清问题,淮南市要求各县(区)、园区对各自辖区范围内企业遗留问题进行全面摸排梳理,经核实上报,共梳理出2014年底以前建成投产工业企业反映土地、规划、环保、消防、安全、建设和房产证办理等方面问题企业180户、589件问题。
针对这些遗留问题,采取集中办公,集中办理,一站式解决问题。各市辖区(园区)积极组织辖区内企业准备资料,完善相关手续,主动对接市直部门;市直有关部门也主动深入企业,加强业务指导,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进一步简化手续,容缺办理,同步推进。市规划局对上报的问题做到即时受理,随到随办;市环保局、市消防支队等部门对落实整改措施时间跨度长、符合条件的企业,专门开辟绿色通道,确保企业在整改期间不影响办理其他手续;市建委、市房管部门由于办理工作量大,抽调业务人员提前介入开展工作,加快办理进度;市国土局(不动产)按照市政府“三个会议纪要”精神,指导县区依法合规办理相关手续,在政务中心开设专门补办窗口,只要企业必要前置条件补齐,随时为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市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办理领导小组交办的工作,及时加强对县区、园区和市直部门的协调、沟通和指导,针对办理过程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分区举办了2场专场对接会,组织企业负责人和市直部门相关业务人员面对面沟通,现场解决问题。
为确保全市中小微企业反映问题在两个月内能够得到基本解决,从7月26日开始,由淮南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牵头,市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合,对各县区(园区)、市直有关部门解决中小微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办理工作进展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形成督查报告,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并通报全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周将县区、部门办理情况收集汇总,每周一通报,一站队,每半个月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一次办理工作进展情况专报。对办理效果不好、进展不快的单位,及时将督办函通过快递和协同办公寄(发)送到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手中,提醒主要领导关注,确保办理进展情况信息畅通。
效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场场会议的召开,一次次面对面的沟通,一个个问题的现场解决,随着办理工作的高效推进,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就此迎刃而解:中志轨道、德瑞化工、鑫宏机械、凯迪绿色能源、安信泰科技、普特机械、美亚高新等一批成长性较好的中小企业涉及规划、土地、环保、建设、消防、安全、不动产等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截至目前,全市180户中小微企业、589件历史遗留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其中:办结规上企业103户,规下企业77户。在103户规上企业中:装备制造业39户,食品加工业18户,建材行业17户,轻工纺织业10户,医药行业7户,化工行业5户,电力行业5户,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户,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1户。
1-11月,全市新增民营企业5828户,同比增长39.5%,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的137.5%。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户,同比增长41.7%。新增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1个、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新产品4个,安徽工业精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达4个。预计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
短 评
为淮南的敢于担当点赞
敢于担当,是做人为官的姿态和境界。为官不为,很大程度就是不敢担当。
敢不敢担当,中小微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是一块试金石。
问题之所以成为历史遗留,说明处理起来很棘手,很为难,甚至费力不讨好。正因为是烫手的山芋,所以,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放在一边,拖下来了。都不愿碰,都不想管,都不敢担。然而,往往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又正是影响民生、积聚民怨、破坏干群关系、阻碍地方发展的根源,非彻底解决不可。
淮南市委、市政府对历史遗留问题敢于直面、敢于承认、敢于下手,深入调查分析,广泛听取意见,科学彻底解决,决不把隐患和尾巴留给后来人。其姿态,可赞;其精神,可扬;其办法,可学;其经验,可推。
(安徽经济报记者 陈大众)
(《安徽经济报》12月20日头版头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