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让新四军精神代代相传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让新四军精神代代相传
【字体: 】 发布时间:2016/10/14 9:13:0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记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党支部

距淮南市区东北十几公里处,有片郁郁葱葱的山林。山林核心区花果山顶上,有块赭黄色天然巨石,上书“新四军精神永放光芒”九个大字。这片山林正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四军纪念林”。

10多年前,这里还是乱石遍地、杂草丛生的山岗坡地。如今,这里已成为一处集纪念、教育、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区。是什么力量,让这里发生了如此变化?是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党支部的老党员们,以“想尽千方百计、不惜千言万语、不辞千辛万苦”的气魄和干劲,书写了建设纪念林的奇迹。

“研究军史,服务现实。”多年来,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党支部组织老党员们,身体力行地弘扬、传承新四军革命精神,为党和政府做点拾遗补缺的事,坚持不懈地一干就是20多年。“四校一村又一林,为民服务步不停,连接线上忙协调,老少边贫总关情”,是近年来该党支部组织党员所作贡献的概括。

研究会老党员多方努力,筹资300多万元,先后兴建了凤台县焦岗湖畔“集贤小学”、杨村乡港南小学、定远县朱家湾中心小学和淮南老年大学。其中,“集贤小学”解决了渔民子女长期存在的“上学难”问题。为帮助潘集区贫困村苏咀村进行扶贫开发,党支部多方寻求帮助,筹资100多万元帮助改善了村里生产和生活条件。京福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设期间,施工中遇到许多问题,研究会的老党员、老同志主动做起协调工作,甚至长期驻守工地帮助处理问题,从而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为缅怀铁军功绩,14年前,几位年逾古稀的支部党员、新四军老战士,胼手胝足,在荒冈秃岭上建起65亩纪念林,一路一碑、一草一木,无不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在他们的感召下,淮南市机关单位和社会各界纷纷加入造林行列。迄今,纪念林已扩大至30多个绿化区,面积3000余亩,吸引成千上万人参观学习。纪念林景区先后被省、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成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2014年,该党支部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今年6月,又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安徽日报记者 黄永礼)

(《安徽日报》10月13日二版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