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豆腐村”环境大变样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豆腐村”环境大变样
【字体: 】 发布时间:2016/9/8 9:02:1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豆腐之乡淮南,有个名叫陈郢的“豆腐村”远近闻名,全村半数以上农户做豆腐,批发销往合肥、淮南等城市。然而,连片的豆腐作坊长年累月生产,村落里曾经污水横流、臭气熏天。随着美好乡村创建、农村环境整治,淮河边的这个村庄美丽嬗变,成为全市五星级“绿色小康村”。记者近日参加江淮环保世纪行活动到当地探访。

陈郢村位于淮南市潘集区祁集镇西部,南临淮河,2500多名居民生活于此。记者在村里看到,水泥路平坦延伸,一座座青瓦白墙的楼房错落有致,一排排绿树挺拔翠绿,公厕、垃圾桶、路灯一应俱全,村容村貌干净整洁。

“这几年,村里环境大变样!”村书记刘军说,整治前的陈郢村,豆腐作坊污水横流、水塘沟渠臭气熏天、积存垃圾蚊蝇乱飞、坑洼土路杂草丛生。群众戏言:做的是豆腐,住的是垃圾场,闻的是臭气,走的是泥水路。

改变始于3年前。随着省里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任务重的陈郢村被选作当地重点示范村。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清洁工程等项目多重支持下,陈郢村探索出“五个起来”:垃圾装起来,道路畅起来,村庄靓起来,公建配起来,管理做起来。

污染做减法,一组数据佐证成效。刘军说,几年来,村里共清运积存垃圾8500多吨,建设垃圾房26座,购置垃圾桶90个,6名专职保洁员每日对村内卫生进行清扫保洁,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清理整治乱搭乱建、危旧房屋、厕所等670处,修建总长6.2公里的村内道路,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依托农房改造,对542户住宅内原有排水设施进行改造,统一铺设污水管网3440米,新建1座太阳能污水处理站和12座公厕,实现污水统一处理。

污水统一处理,对于豆腐村是告别污水横流的关键。上级拨款近400万元,在村南头建起了城里才有的污水处理站,让豆制品加工户曹奎很是感慨。自家院子就是作坊,凌晨两三点起床,一天要生产约2000斤千张,曹奎说,豆制品加工浸泡、压榨等工序,需要大量的水,也自然会排出大量废水,过去外排至水沟,如今村里将污水管网连到家里,废水从下水道就排往污水处理站了,不再四处横流。

在村南头的污水处理站,记者看到,处理站由太阳能电池板、机房、一片近百平方米的草坪组成,污水处理就在草坪地下的水池进行。祁集镇镇长刘涛说,污水汇集后,经过厌氧、兼氧、好氧等流程,进入人工湿地处理,最后排出清水,日处理污水可达500吨。

污染少多了,生态又在做加法。村里按照皖北民居风格,对460户农房进行改造,3400多棵常绿树、18万余株花草融入村民家园,109盏路灯点亮小村夜晚。 “村里如今美多了,日子过得舒坦!”村民陈勋高兴地说。

(安徽日报记者 夏胜为)

(《安徽日报》9月7日二版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