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老少边贫总关情 离而不休劲未松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5G工厂点亮智造新未来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老少边贫总关情 离而不休劲未松
【字体: 】 发布时间:2016/6/30 8:46:0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记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党支部

       抗战时期,新四军留下了“三进淮上”的重要历史;和平年代,新四军精神在百里能源城继续传承。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就是一个学习、研究新四军光辉历史,弘扬、传承新四军精神的社团组织。

       研究会党支部的老共产党员们本着“研究军史,服务现实”的宗旨,发扬党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优良传统,二十多年来做了许多教育性、公益性的事情,让新四军精神在能源城大地持续闪耀光芒。

      四校一村又一林,事无巨细总关情

      自1992年成立起,研究会党支部便聚集着一批对新四军怀有深厚感情的老共产党员、老同志,二十多年来为人民、为传承新四军精神做了许多事情,可以总结为四句话:四校一村又一林,为民服务步不停,连接线上忙协调,老小边贫总关情。

       “四校”,是指多番努力筹集资金300多万元,先后兴建了凤台县焦岗湖畔的“集贤小学”、杨村乡港南小学、定远县朱家湾中心小学和淮南老年大学。其中,“集贤小学”解决了渔民子女长期存在的“上学难”问题。

       “一村”,就是帮扶了一个贫困村。2001年秋冬,在28家援助单位的支持下,筹资100多万元援助边远贫困的潘集区苏咀村,通过平整土地,开挖排水沟,修筑防洪渠,更新灌溉设备,改造中低产田130多亩,还修建了水泥街道和砂石路,改善了村里生产和生活条件。

      “连接线上忙协调”,是指修京福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期间,施工中遇到许多问题,研究会的老党员、老同志主动做起协调工作,甚至长期驻守工地帮助处理问题,从而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连接线为淮南的向东发展,为国家“861”计划的重点工程、投资数百亿元的盐化工项目落户在定远县炉桥镇,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大通区和定远县视为振兴煤矿老区与革命老区的生命线、幸福线,两地人民之间的友谊线。

      怀着对新四军的崇敬之情和时代责任,为缅怀新四军的丰功伟绩,并为下一代提供学习教育机会,研究会的同志们倡议下兴建了“又一林”——新四军纪念林。面对当时既无资金、又无场地的形势,老党员们庄严承诺:“兴建新四军纪念林所需资金,采取自筹解决,不给市财政增加负担。”

       “铁军”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有“铁军”!老党员们说到做到,他们千方百计想办法、千言万语作宣传、千辛万苦做工作,历经8个多月的努力促使新四军纪念林揭碑诞生。如今,纪念林景区先后被省、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成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老骥伏枥献余热,“铁军”精神代代传

      在建林过程中,研究会的老党员、老同志们身体力行,一心扑在建林上,涌现了许多感人事例:

      新四军老战士、研究会首任会长高曙主持会议讨论建林“倡议书”,开会确定成立筹建小组。建林过程中,他呕心沥血,鼎力支持,在病床上还惦记着纪念林的建设,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二任会长单星同志14岁时就参加新四军,抗战时期负过伤,他以建纪念林为己任,从选址、规划、设计,到一树一碑、一路一池、一亭一廊的布局,无不事必躬亲。在建林时他患癌症到上海治疗,临行前说“纪念林是我难丢难舍的一件事,若能健康归来,将立即归队,投入建林工作中去”。他说到做到,从上海出院回淮南的第二天,就投入到紧张而又艰巨的建林活动中。

       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市长宋长汉,从倡议到筹款、规划、施工,到碑刻、文字等,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一直是想在前,干在前,冲在第一线。他常说:“我当市长时,有些事做得不够,有些想做没有来得及做,现在退下来了要奉献余热,为党和政府做点拾遗补缺的事,以弥补过去工作的不足于万一。”

      原市政协副主席柴慎显赴山东郯城购买银杏树苗,为节省开支,吃的是家常便饭,住的是乡镇小店,4个人两天吃饭支出76元钱。签订30多万元的采购合同,苗圃主人送点小礼品被婉言拒绝,不禁感慨:“当年的新四军又回来了。”

       这些老党员都已七八十岁,有的年近九旬。他们不辞辛苦,日夜操劳,不仅没拿过补贴,反而带头捐款、多次捐款,只因心中有党、有民,正是“七老八十诸老翁,离而不休劲未松。传承军史齐忙碌,不管春夏与秋冬。”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代表着淮南市离退休老党员的高尚品格,展现出淮南市离退休老干部可贵的精神风貌。    

(吴巍) 
(新华网安徽频道6月28日首页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