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淮南市凤台县张巷小学教师李元芳(下)
乐于助人的“好大姐”
潘敏是李元芳的同事,住在凤台县城。每天上下班,她步行约2.5公里才能乘车到学校。“怀孕时,我挺个大肚子,李老师天天骑电动车接我上下班,是我们眼中的好大姐。”潘敏感激地说。当时有人提醒李元芳,你胆子真大,自己拄着拐,还天天接送孕妇,万一在路上出点事,你能担起这个责任吗?李元芳呵呵一笑:在路上两个人好照应,她万一要生了,我能立即送她去医院。“李老师就是这样,身上充满了阳光,本该接受照顾的她,反而温暖地帮助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潘敏说。
李传标是李元芳的“搭档”,同事18年,他俩一个教语文一个教数学,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在李传标看来,李元芳像妈妈一样关心照顾学生,“往往越是成绩不好的学生,她就越关心他们,她从来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在李元芳心里,没有“好学生”与“差学生”之分,他们都是同样需要温暖的“祖国花朵”。
“教师办公室的卫生,她抢着主动打扫。给她在一楼隔个小办公室,她说什么也不同意。”校长张纪西说。李元芳从来没有跟任何一位同事红过脸,更不可能闹过什么矛盾。只要学校举行联欢会,她总是踊跃报名参加,拄着拐杖忙前忙后,阳光般的笑容总是挂在脸上。
李广星不住在张巷村,他舍近求远把女儿送到张巷小学上学,就是因为有李元芳这样的坚强乐观的好老师,“看到李老师‘跪’着给孩子上课,我都流泪了。这样坚强又有爱心的好老师,一定带得出好孩子。”
相扶相携的“好妻子”
李元芳有一条项链,是爱人张克君送给她的礼物,它的坠子是爱人张克君的属相——马。“从买回来那天起,就一直挂在脖子上。”李元芳甜蜜地笑着。
张克君在丁集镇上开了一家电动车修理店,还顺带着卖电动车。平时,店里很忙,来找张克君修车的人很多。有空时,李元芳就搬着板凳,坐在门口看着爱人忙来忙去。修车的顾客结账时,张克君油手一擦,回头看着李元芳,说:“钱给我家掌柜的。”憨憨的张克君,言语不多,一开口,李元芳就乐了。
“她人好,对我特别好。在我眼里,她是完美的。”张克君说。2000年,经媒人介绍,李元芳认识了邻村的张克君。“第一次见她,她腿不好我很心疼,就想好好照顾她。”张克君说,找个漂亮姑娘很容易,村里的残疾人也多是找残疾人过活,“但我就是一眼就相中了李元芳”。2002年,俩人成婚,生活甜蜜,第二年生了宝宝。
在张克君眼里,妻子什么都好,但也有“不听话”的时候。平时,趁爱人不在家,她拄着拐杖,在家里忙着擦地、烧锅、洗衣服……任凭张克君“批评教育”,李元芳依然我行我素。“其实,家务活大部分都是克君包揽的,我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全心扑在工作上。”李元芳说。
热爱生活的“好榜样”
“读高中的时候她很要强,学习非常刻苦,常常挑灯夜读,学习到深夜。”高中同学陈东华回忆说。最早到教室晨读,最晚熄灯睡觉,李元芳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看书学习,在为自己的理想拼搏。
有一次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发下来,因为没有考好,李元芳气得直掉眼泪,趴在桌子上好久都没有抬头。“我特别在意数学,因为我当时想学医,我一身病痛,学医至少帮别人少受点苦。”李元芳说。想学中医,第一年高考差了几分,没能被安徽中医学院(现名安徽中医药大学)录取。第二年复习,仍未考上,之后被芜湖联合大学(现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轻化工程系录取。
“大学经历是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李元芳告诉记者,班上的同学照顾她,帮助她打饭打水,室友帮助她洗晒衣服。
一直爱看书的李元芳,现在依然手不离书。在她的床头,《谁拿走了孩子们的幸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堆成高高的一摞,阅读已经成为李元芳多年的生活习惯。“我让孩子们多看课外书籍,我自己也要不断充电学习,勇于尝试不断提升自己。”李元芳说。
李元芳不仅工作上尽心尽责,而且生活多姿多彩,是热爱生活的“好榜样”。42岁的李元芳,目前正在学古筝。“我妈送我去学吉他时,她自己爱上了古筝,当时就报名参加了学习班。”儿子宝孩说。在家里,李元芳养了春兰、蕙兰、四季兰等多种兰花,温馨充满了家中的小角落。
“兰花是‘花中君子’,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凋零。我喜欢它的高洁,”李元芳说。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温暖如阳光,清甜如雨露的李元芳,正如一株兰花,风姿素雅,沁人心脾,幽香悠长……
【记者手记】
爱是最好的教育
“爱是最好的教育。”李元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班级里采访时,电视台记者需要6个孩子配合录制画面,班里所有的孩子都高高举起小手,李元芳面露难色,最终让记者自己挑选。她说,每一位孩子都是可爱的天使,无法选择。在村小,大多数孩子远离父母,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的关爱,李元芳牵挂着班上每位学生的阴晴冷暖,不仅教他们读书识字,更教导他们为人处世。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老师,才能真正开启孩子的心灵。李元芳“跪守”三尺讲台,传授知识播种希望,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她的身体力行就是一种爱的教育,教会孩子们善良,给孩子们力量,这是让他们受益终身的教育。
(安徽日报记者 张 岳)
(《安徽日报》6月23日头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