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光”与“农”碰出效益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5G工厂点亮智造新未来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光”与“农”碰出效益
【字体: 】 发布时间:2016/5/24 8:59:2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今年以来,寿县创新扶贫方式,推进光伏扶贫项目进村入户,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光”与“农”碰出效益

光伏发电,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与贫困农户发生强烈“碰撞”,讲述着“光”与“农”的故事:将光伏产业“嫁接”到贫困农户,通过挖掘可再生绿色能源资源,让农民稳步增收,帮助低收入农户走出困境。

光伏入户 带来希望

    “几块板子搁在那,不烧油、不喝水,一天净赚200块。”看着眼前一块块闪闪发亮的太阳能板,寿县正阳关镇谭套村的老百姓对身边发生的新奇事儿津津乐道。

村民口中“净赚200块”的“板子”,指的是刚刚并网发电的光伏发电设备。4月中旬,谭套村光伏电站正式并入国家电网,这也是寿县首个正式并网发电的村级扶贫光伏电站。随着第一批光伏发电扶贫进村入户项目的启动,贫困村的乡亲们在“阳光收入”里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坐落在村活动中心左侧,在整洁精致的村居和广袤麦田的衬托下格外醒目。谭套村党支部书记田志刚看着发电数字不断攀升的电表,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个光伏电站占地820平方米,总共6组240块的光伏电板,容量60千瓦,日均发电200度以上,1年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增加近7万元的收入! ”

谭套村是寿县72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多年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收入一度为零,目前仍有贫困户227户,贫困人口达543人。光伏电站带来的“阳光收入”为谭套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动力。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寿县在创新扶贫方式上积极探索,光伏扶贫就是其中的成功做法之一。为谭套村这样的贫困村免费建设光伏电站,给贫困村脱贫带来实实在在的“干货”,不仅解决了眼前的困境,更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增加了“造血”功能。

光伏发电 增加收入

光伏扶贫不仅给集体经济创造了一个新的收入来源,也给贫困家庭带来增收的“礼包”。在村民张多双家的屋顶上,一排闪亮的电板整齐摆放着,俨然成了一个小型“发电站”。看着这些稀奇的新生事物,张多双对未来充满希望。

按照寿县扶贫工作的统一部署,谭套村选出15户贫困户参与光伏发电项目。过不了多久,屋顶装上的闪亮的电板将借着无穷无尽的阳光,带来新的收益,预计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左右。

“一次投入,多年收益。光伏发电能持续二三十年,管养维护不花力气,比种地要方便多了。”张多双高兴地说。

在寿县,经过筛选的1000户生活特别困难的贫困户,成为第一批光伏发电扶贫到户项目的受益者。每户新建3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经过筛选的10个贫困村,每村建1座6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在脱贫致富的同时,促使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农村贫困户除了种地,很少有其他收入来源。光伏发电不仅给贫困户建起了家庭电站,更为他们增收开创了新路子。”田志刚介绍说。

光伏扶贫 长期见效

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度为零,到想方设法谋出路,贫困县里的贫困村可谓是煞费苦心。近年来,寿县在各贫困村中发展油牡丹种植、成立湖羊养殖合作社……一个个项目的启动,只为脱掉贫困的“帽子”。而光伏发电扶贫到村到户项目,恰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大家的心田。

据寿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寿县将利用光伏扶贫项目陆续为72个重点贫困村建成光伏电站,截至目前已招标建设43座,建立6座,并陆续并网发电。

农村扶贫工作要借助外力,更要依靠各个村集体的内在努力。光伏电站不仅让贫困户看到了脱贫的希望,也给寿县不少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扶贫不扶懒,扶贫更不能坐、等、靠、要!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我们要发展多种经济,带动更多贫困户就业,我们要集中力量搞美丽乡村建设……以前想办没有能力办的事,都能逐步实现了。”田志刚越说越兴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谭套村发展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只是寿县“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光”与“农”的故事伴着熠熠生辉的光伏电板,为蓄势待发的寿县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致富动力,也为9.01万贫困人口带来脱贫致富的幸福憧憬。

记者手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长期以来,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来源单一,扶贫的关键是为他们创造增收与脱贫的途径。寿县大力发展光伏扶贫项目,为落后的农村引进全新的创收途径,实现农村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必将推动当地扶贫工作长期见效、贫困人口尽快脱贫。

(安徽日报记者 范孝东 通讯员 周莹莹 熊文田)
(《安徽日报》5月19日11版头条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