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加强贫困地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加强贫困地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字体: 】 发布时间:2016/3/15 8:59:5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央广网3月13日刊发
全国人大代表、淮南市委书记沈强:
加强贫困地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央广网北京3月13日消息(记者 刘军)目前,全国12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仍有6个市县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县,这些地区的历史文化保护正面临诸多困难。全国人大代表、淮南市委书记沈强建议,6个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历史文化名城,亟需在保护工作上得到更加精准的帮扶,才能更有效地保护好、修缮好、利用好历史文化名城。

       沈强介绍说,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一些贫困地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因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目前,全国12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仍有6个市县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分别是四川省阆中市,云南省巍山县、会泽县,山西省代县,湖南省凤凰县,安徽省寿县。

       以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贫困县寿县为例。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历史上曾六次建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于1986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文物古迹近50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9项;建有首批国家二级馆寿春楚文化博物馆,珍藏文物1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24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作为传承楚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的记忆、时代的坐标、凝固的文化,保护意义重大。但在实际工作中,寿县名城保护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据了解,寿县古城区仅3.65平方公里,目前居住人口有10万人,设施老化,交通拥堵,当前保护名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有序引导人口出城,疏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压力。寿县计划到2020年,将古城内常住人口由目前的10万人减至5万人左右,但拆迁安置和古城保护建设至少需要资金20亿元。此外,作为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寿县境内文物资源丰富,文物保护范围广、任务重。全县现有145处古建筑需要抢救性修复,有些古迹苦于无资金抢修而日渐损毁,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沈强说,按最低标准测算,全县年需文物日常管护资金3000万元,县级财政难以完全承担,资金缺口很大。虽然自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国家先后投入了资金支持名城保护工作,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各级财政投入资金达2.79亿元,但这些资金对于寿县这样一个文物保护历史欠账较多、年财政收入不足10亿元的国家级贫困县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

      沈强分析认为,当前文物保护机制亟需完善。一方面,保护经费分级投入比例不合理。目前,我国的文物保护单位是分级管理,保护经费实行分级投入,国保、省保和县级保护投入的比例呈金字塔状,县级政府需投入的文物保护经费数额最大,但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国保、省保的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保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谁使用谁修缮”机制不利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目前,一些古民居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特别是一些存在重大险情的名人故居仍有人居住,且多为弱势群体,大部分居民难以承担巨额的修缮费用。且即使居民愿意修缮,因缺乏保护意识和专业技术,也极易对文物造成修缮性破坏。

      为此,沈强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加大对贫困地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针对贫困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从国家层面调配专业人才,对古城区的科学规划和保护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对贫困地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施精准帮扶,建议设立贫困地区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直接下达,专款专用,加强监管。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