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职业农民”
淮南市319名新型农民持证“上岗”
安徽经济报讯 近几年来,淮南市通过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市场型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催生了一大批掌握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我现在是‘持证上岗’的职业农民,只有科学种田,粮食产量才会逐年提高呀!”23日上午10点,在地处淮南谢家集区杨公镇黄圩村的汤勇家庭农场小麦示范基地里,记者看到今年40岁的汤勇正忙着除草,查看小麦的长势。
汤勇口中所说的农民“持证上岗”,其实是淮南市为了加快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针对农民而着重实施的农业培训政策。
在淮南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职业农民”这一新型群体顺势而生。像汤勇等一大批人不再是传统的农民,他们把“农民”当作职业,围着“土地”,依靠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勤劳敬业,走上了成功之路。从2014年开始,淮南市围绕粮食、蔬菜、养殖等产业,通过“培训+指导+扶持”的方式开展职业培训,积极引导农业从业者、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着力打造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先行者”和“带头人”。到2015年年底累计培训1000多名农民,其中319名经统一考试合格后,由当地农业主管部门颁发新型农民资格证书。这些持证农民基本掌握了一至两门农业实用技术,并能运用新技术种田、发展果业和畜牧业,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据淮南市农委主任赵春阳介绍,为培训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十三五”期间,淮南市将加大对现有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的相关人员培训力度,确保到2020年底,全市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比例达到5%以上,逐步建立起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让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和农民经纪人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支过硬的“永久牌”农村科技队伍。
(安徽经济报记者 罗永林 陈大众 黄国荣)
(《安徽经济报》2月24日头版头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