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一期、江淮云建成投入使用;第一只非煤产业股票挂牌上市;年产22亿立方煤制天然气项目获“路条”;中安煤化工一体化项目完成投资175.4亿元……这是煤都淮南应对经济新常态的转型发展“缩影”。
安徽淮南自1903年开始建矿采煤,至上世纪中叶,已跻身闻名全国的五大煤都,位列全国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六大煤电基地之一。然而,全国煤电产业近年来进入“寒冬”,淮南经济发展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甚至出现负增长。“转型发展已成当务之急,不转型就没有出路。”淮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袁方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产业结构优化上,淮南以转型升级为导向,构建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坚持“立足煤、不唯煤、延伸煤、超越煤”的转型战略,稳“重”强“轻”,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强“轻”的表现之一。记者日前来到位于淮南高新区的江淮云产业平台看到,这里主要发展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卫星应用,云呼叫中心,软硬件研发和青年创业孵化等五大类产业,目前已引进96家企业,主要有中兴通讯、科大讯飞、中关村树海科技、安徽中意之旅、图联科技等。
“江淮云产业平台是淮南市委、市政府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创新创业,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而建立的首个平台。”淮南市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王启超说,平台总投资3.5亿元,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自去年9月平台投入试运营以来,实现销售收入超4亿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
除了江淮云平台外,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一期也建成投入使用,淮南“智慧谷”将于年底前竣工投入使用,“中国声谷”项目与安徽省信投初步达成产业承载意向。
随着“山河药辅”在深交所的挂牌上市,淮南非煤产业上市实现了零的突破。记者采访了解到,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徽山河药用辅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大型药用辅料生产企业,近五年的销售收入均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2015年5月正式挂牌上市。
“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公司也积极谋求转型升级,特别在产品结构调整、产品规格细分、产品定制化等方面精准发力,取得良好成效。”该公司董事会秘书胡浩向记者介绍,201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8%,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32%。
强“轻”的同时,淮南还努力稳“重”,主要是做大做强做优煤电产业。近五年来,煤炭设计规模增加31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增加510万千瓦;中安煤化一体化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年产22亿立方煤制天然气项目获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路条”、第二条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获国家发改委核准。
中安煤化工一体化项目是淮南建设新型煤化工基地的重点。在建的该项目一期总投资267亿元,建设170万吨/年煤经甲醇转化70万吨/年烯烃,配套建设400万吨/年煤矿,煤化工76个主项开工34个。截至去年9月底,共完成投资175.4亿元。
稳“重”强“轻”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的保障。记者采访了解到,淮南大力清理、精简审批项目,全面启动网上审批,推行“一费制”,建立权力清单。同时,全面推进“三证合一”、“先照后证”、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管理改革,建立全市PPP项目库,参与省政策性融资担保风险分担和代偿补偿试点,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等。
转型发展迎来机遇。淮南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旋律,常抓不懈,取得初步成效。淮南市发改委统计显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7.9:64.3:27.8调整为8.8:57.4:33.8,其中煤基与非煤产业比调整为54.3:45.7。
站在新起点上,袁方表示,淮南将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在巩固国家级煤电基地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旅游文化、光电新能源、现代医药、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等高成长性产业,形成“2+3+5”产业核心框架,打造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大数据产业基地、煤机装备制造业基地、现代医药产业基地,构建富有淮南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新华社记者 姜 刚)
新华社经济参考网1月6日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