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淮南12月24日电(胡磊)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2007年以来,淮南市围绕人民群众需求所制定的“五有”目标,多年来,淮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从群众需求出发 民生工程暖民心
“毛集国家级实验区,样样工作走在前。民生工程搞得好,文化设施样样全。政府投资重实用,没花群众一分钱……”这是淮南市毛集实验区街头巷尾传唱的民谣。
2015年,毛集实验区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对外开放。区文化馆,夏集镇、毛集镇、焦岗湖镇综合文化站的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健身室以及电子阅览室等为居民提供免费服务约8万人次。其中,毛集镇综合文化站是2011年省级民生工程项目,于2012年开始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共免费接待群众22186人次。想群众之所想,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把民生工程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接力再接力 民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
对于煤城淮南来说,一直以来,采煤沉陷区居民能够住进新居是大家多年的念想。为了尽早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淮南市将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改造纳入民生工程。
2015年,凤台县民生工程棚户区改造项目新建任务3194套,总项目投资15.31亿元。其中,凤凰湖新区搬迁安置区六期项目共解决了2546户采煤沉陷区群众集中搬迁安置问题。目前,凤台县棚户区改造新建的994套安置房现已全面封顶,计划2016年8月全部完工并交付使用。
“2015年中央分两批下达危房改造计划2730户,省级及以上每户综合补助0.95万元,总计2593.5万元。现已全部开工,完工率98%。”淮南市城乡建设委副调研员刘传扬如是说,“同时,安徽省民生办2015年下达淮南市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000户,已于2015年10月份完成。”
民生工程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离不开一棒接一棒的“接力精神”。从保障房建设到廉租房建设、从棚户区改造到农村危房改造、从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到棚户区群众搬入新家,淮南市推行的安居工程,让越来越多的百姓享受到了民生工程带来的实惠。
扩面提标 民生工程提高百姓幸福指数
从群众最关心关注的小事、难事、急事做起,以“让人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落脚点。
“十二五”期间,淮南市累计滚动实施省级民生工程46项、市级民生工程9项。其中,学有所教方面5项、劳有所得方面3项、病有所医方面10项、老有所养方面5项、住有所居方面2项、“三农”及其他方面21项。扩面提标,为的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数据统计显示,淮南市各级财政投入民生工程资金从2007年的2.4亿元,到2015年的22.3亿元,增长8.3倍。”淮南市财政局局长陈永多介绍说。近年来,淮南通过民生工程的实施,困难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也直线上扬。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更加充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改善,民生工程连着民心,一系列惠民项目,深受淮南市基层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赞扬,也全力保障改善了民生。
(人民网12月24日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