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吹响“云端”集合号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吹响“云端”集合号
【字体: 】 发布时间:2015/10/26 8:49:1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吹响“云端”集合号
——淮南市发展大数据产业纪实

      在安徽省政府对口支援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皮山县政府办公楼下,县领导从该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委员会工作人员手里接过手机,办公楼顶上的广播立即传出了他响亮的声音。据介绍,通过一部手机,必要时该县就可随时随地遥控开启乡镇村广播有效提前预警,将预警信息最快速度通知防汛责任人,通知危险区居民做好山洪转移撤离以及抢险准备……

      而为皮山县提供山洪预警服务信息的是由远在几千里之外淮南的图联科技公司发出的。

      这一切,正是大数据产业发展带来的神奇变化。而大数据产业引发的连锁带动,犹如“蝴蝶效应”一般,绘就了一幅加快发展、加快转型的美丽“云图”。

       “云上淮南”雏形初显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淮南一度走上了依赖煤矿资源发展的道路,产业发展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经过一轮又一轮思索,淮南决策层形成一次又一次共识。决心在大数据产业尚未形成垄断、整个行业处于竞相布局阶段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绘就出了一幅加快发展的美丽“云图”。

       政策支撑。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主导产业促进高成长性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三大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五大高成长性产业,设立50亿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首期到位资金12.5亿元,助推“互联网+”落地生根。

       规划引领。正在编制《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大数据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和《大数据产业招商引资规划》,打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

       平台带动。建设有一中心(IDC数据承载中心)、两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商物流产业基地)、三平台(江淮云创业孵化平台、淮南智慧谷研发创新平台、电子商务产业应用平台)、多园区(县区、园区特色产业园)。

       项目推动。与贵阳市、中移动安徽公司、中兴通讯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江淮云产业基地、中科院大气环境产业园、中科院新能源研究中心、卫星综合应用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一期9月份运行,江淮云产业平台已注册企业92家。

       创新试点。推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市建设,与数海科技合作成立中关村数海数据资产评估中心,推动数据资源化、资产化、金融化。

       先行先试,淮南大数据产业风生水起。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各个领域,随处可见大数据活跃的身影。

       围绕政府数据资源的共享与开放,先后建设了智慧城管、平安城市、智慧交通、网上办事大厅等政务服务系统,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实现窗口现场办理与网上审批。今年重点建设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整合51家单位370项数据,实现医疗、计生、社保、户政等为民办事项在社区“一站受理,全城通办”,目前已汇聚数据约4.67亿条。

      在农业方面,建设农业物联网,构建农村土地流转、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可视化平台,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  

       在医疗方面,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提供在线预约诊疗、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服务,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

      在教育方面,加快推动教育“三通两平台”建设,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

      在物流方面,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智能仓储体系,提升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在制造业方面,建设智慧企业,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智能化改造,开展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在零售业方面,支持传统零售业利用网上商城、体验式消费等方式,逐步推动移动支付、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翼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成为线上线下零售主流渠道。

      而随着大数据产业与商业、金融、高端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旅游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淮南将加速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一期基本建成,江淮云产业平台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入驻企业30余户,智慧谷年底前建成,承接“中国声谷”项目进展顺利。中兴通讯、达实智能、科大讯飞、中意之旅、中关村数海科技等一大批企业入驻淮南。江淮云产业平台荣获安徽省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安徽省青年创业园创建单位、省科技创新孵化示范平台等称号。

       引领安徽大数据产业驶向快速道

       基于良好的发展态势,立足大数据产业的强劲带动力,淮南明确提出将电子信息提升为支撑未来淮南经济发展高地和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角色,强化措施,加快推进产业的发展步伐。

      强化“互联网+”基础建设。加快“宽带淮南”建设,今年实现4G网络在城市区域深度覆盖、全部3A级以上景区全覆盖、农村区域连续覆盖;三年内,建成骨干网信息高速公路;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面覆盖城乡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

      争创“互联网+”产业基地。围绕打造省级“互联网+”产业基地,与中国移动安徽分公司合作,建设具有2万个机架托管能力的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平台,中移动为淮南预留10000G的互联网出口带宽。与中兴通讯合作,建设中兴通讯华东数据中心(预计1万个机柜)和安徽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打造百亿级现代信息产业园。与贵阳市、中关村数海数据资产评估中心合作,建设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包括数据加工生产中心+数据产权登记中心+数据交易中心+数据银行,打造千亿规模的数据交易市场。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合作,建设卫星综合应用产业园。与科大讯飞合作,开展智慧城市、智能客服技术、教育信息化等应用研究与试点。与达实智能合作,开展绿色智慧城市投资运营,建设达实智能“互联网+”区域运营中心。同时,加快江淮云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中意之旅、科艾等企业集群,积极构建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

      夯实“互联网+”要素支撑。动力源方面,探索局域电网建设和售电侧体制改革,推动直供电试点。人才方面,创新大学生就业就学人才培养模式,吸引大数据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逐步形成每年10000人次的互联网人才培训能力。安全方面,研究制定“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战略和规划,健全电子认证服务体系,构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实现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

       在潜移默化中,淮南产业发展格局已发生明显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蓝图已映入眼帘:电子信息数据产业将成为淮南市的主导产业,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而江淮云产业平台也将围绕打造“互联网+”行动计划和“百万平米空间、千亿产能园区”的发展目标,3—5年内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带动相关产业40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5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90以上,处于全省第一方阵。

(安徽经济报记者 陈大众 罗永林)
(安徽经济报10月23日头版头条刊发)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