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2015年2月5日
通訊員陳彬記者龔舒斌報道:中國郵政于2015年2月4日发行《二十四節氣(一)》特種郵票一套6枚,內容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六個節氣,每枚面值均為1.20元,全套郵票面值為7.20元。安徽淮南市人民政府和安徽省郵政公司在淮南市聯袂主辦了這個原地首发式。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較准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于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地球繞太陽運轉一周為360度。按照天文學的慣例,以春分點為起點自西向東度量。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到達的時日稱為“某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完美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千多年來,二十四節氣不僅對中國人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推進了社會進步,而且,也日漸融入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領域,為全世界華人所認同。淮南王劉安主持編撰的《淮南子》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這部書在前人認知的基礎上,最早系統地提出了二十四節氣的完整的概念,並且做出了准確的描述。
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早在2006年就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中國政府又將二十四節氣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十四節氣(一)》特種郵票設計新穎,采用中國扇面畫的排列方式,繪制采取國畫小品的形式,筆法輕盈、自由抒情,簡潔明快,將藝術與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郵票以物候、民俗、農事等為表現對象,反映了季節輪轉中各個節氣的變化,反映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承下來的智慧、文化與思想,兼具了科學性和趣味性。
這套郵票由中央美院教授、實力派畫家劉金貴和著名郵票設計师王虎鳴設計,北京郵票廠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