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转型是一场深刻革命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转型是一场深刻革命
【字体: 】 发布时间:2015/2/4 8:32:1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市转型发展纪实

  一组对比可以说明淮南经济领域的转型成果:

  转型以来,淮南工业格局焕然一新。从链式发展到集群化——煤化工、装备制造与电子信息三柱擎天,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旅游等“十大产业集群”形成多点支撑。

  转型以来,第三产业壮大。从传统模式到业态转换——现代商贸流通、物流、旅游、房地产、创意文化等服务业渐成体系。
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优化。三次产业齐头并进——一、二、三次产业比例全年预计将实现8.8:57.4:33.8,实现了速度、效益和质量同步增长。

  解放思想,因地制宜,依托优势,在经济主战场的博弈中,淮南逐步探索出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跨越发展为标准、以统筹发展为方向的转型模式。

  产业集聚发展 魅力园区崛起

  招商引资年、项目服务年、项目落地年、项目推进年……经过多年的项目招商、储备、开工,淮南市的工业园区终于迎来了即将收获的时刻。目前,全市共有11个开发园区,其中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达163平方公里。7个省级以上园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6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数的34.4%。

  按照“产城一体”思路,抓住省“产城一体化”试点园区建设机遇,淮南经开区加快推进省级新型工业化煤机装备制造产业和医药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以培育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轻工纺织、商贸物流四大主导产业为重点,争做打造非煤产业新优势的排头兵。

  2014年9月,安徽淮南工业园和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整合为省级淮南高新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光电、医药研发生产三大主导产业。在淮南高新区内,信息技术(IT)企业共同建立的产业集聚区“江淮云”产业平台,成为安徽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增长极行动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建设面积7万平方米,将吸纳电子商务企业100家,第一批入驻的IT企业已有40多家,涵盖了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卫星应用、大数据应用和互联网金融等。高新区还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机械设计研究总院、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进行合作,建设9.6万平方米有“中国硅谷”概念的“淮南谷”科技研发孵化平台,推进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科院大气所淮南研究院、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加快建设。同时,建好50万平方米的淮南智慧城电子商务产业园,推进“云海战略”智慧城市等规划建设。

  作为省政府重点建设的三大化工基地之一,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成为推进皖北振兴和淮南转型发展的重要平台。去年4月《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总体发展规划》获省政府正式批复。重点发展煤基石化产品、替代燃料产品、高端化工产品、基础化工产品四大板块。在新型煤化工基地,总投资300亿元的中安联合煤化一体化项目正在加快推进,2015年11月底将产出烯烃产品。其中,煤制170万吨/年甲醇及转化60万吨/年烯烃、煤制60万吨/年乙二醇、2×300MW循环流化床综合利用电厂、年产原煤400万吨朱集西矿4个项目,正抓紧施工,项目今年可完成投资60亿元。同时,加快推进国投新集和皖能集团投资200亿元、年产40亿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气项目,配套建设的年产500万吨煤炭的杨村矿项目预计2015年建成投产。

  此外,淮南还积极培育网络、信息、文化、旅游、房地产等新的产业。去年房地产新开工400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旅游业实现总收入70亿元。

  打造宜居城市 收获幸福民生

  资源型城市转型,不只是因为产业单一的问题。如今的淮南,转型已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一座宜居城市,一座园林城市,正在和淮南这座转型城市共同成长。

  坚持发展淮南、呼应省会、强化自身、承接辐射,促进山水林城融为一体、宜居宜业相得益彰,打造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

  彰显城市特色。发挥“三山鼎立、三水环绕”的自然优势,编制城市风貌特色等专项规划,启动八公山、焦岗湖旅游开发规划编制,完成淮河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淮南港总体规划。

  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山南由新区向新城转变,以政务区、高新区、高铁南站、职教园区为重点,完成职教中心和工业学校整合搬迁,推进实验中学新校区、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引大别山优质水源工程等项目建设。新改建各类管网125公里。推进亚行贷款城市水系综合治理工程。

  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安置区建设,实施西部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开展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实施城市绿道示范段工程,建成30公里城市绿道,新增和改造绿地430万平方米。制定公共交通扶持政策,推动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推进环卫体制改革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加强占道经营、乱停乱放、道路抛洒等顽症治理。创新城市管理考核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放眼看去,在这样一座因煤炭开采而“遍体鳞伤”的城市,生态体系的修复正在给地球装点绿色。如今,淮南的森林覆盖率达19.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72%,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6天……淮南的城乡更绿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

  在以经济领域的转型打开突破口的同时,淮南还收获了民生的改善、群众的幸福。2014年全面完成33项民生工程。全年民生支出11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0.8%;城镇新增就业4.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3万人,大学生、退役军人和失地农民等群体实现稳定就业;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均提高10%以上,医疗救助报销标准增长9%;建立城镇医保大病保险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101.2%。今年淮南市将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屋10234套、公租房1449套。开工建设采煤塌陷区安置房4200套,搬迁1.2万人。完成2500户农房建设、15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10.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适应新常态 思想先转型

  在转型的进程中,淮南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在苦干中越发认识到:经济转型是一场深刻革命,既需要上级力推,更需要自我突破、自我解放。

  自我突破,从精神层面率先发起。几年来,一场又一场思想上的革命,让淮南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或者说,正是有了精神层面的转型自信,才让转型前后的淮南,实现了从“风雨交加”到“风和日丽”。

  如今,行走在淮南城乡的热土上,无论置身喧嚣的城市,还是穿行于生动的农村,处处都能感受到一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一种阔步向前、勇于创新的气息,一种敢为人先、跨越发展的氛围。

  淮南精神的升华,首先开始于思想解放。

  资源型城市大多烙有计划经济的“印记”,所以淮南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贯穿经济转型的全过程,在转型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展开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使经济转型永葆旺盛活力。

  事实证明,资源可以枯竭,而人的精神却是前进的内生动力。淮南市委对于转型发展的引领,正是基于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作答转型,淮南以精神嬗变、思想解放解开了第一道难题。可以这样认为,是淮南人民的强大精神让淮南的转型走到了今天;而转型的深入,必将是又一轮精神提振、思想提升、境界升华的过程。

  大江流日夜,转型再扬帆。多年的转型探索,淮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面对未来,淮南将不断探索转型,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安徽经济报记者 陈大众 通讯员 柏 松)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