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店集村的“新活力”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店集村的“新活力”
【字体: 】 发布时间:2015/1/28 8:25:4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个普通村庄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与思考

      店集村是安徽淮南市的一个普通村庄,最近五年来,我每年都要在这里住一段时间,交了很多农民朋友。了解店集村一年一年的变化,就像看到国家发展的一幅生动画面。

      打工收入成主要来源

      农民务工收入占到64%,为农村发展积累第一桶金

      店集的苏国凯是个老打工了,1986年他到江西一家工厂打工,每天报酬是2元,住在工棚,吃的是小餐馆用剩菜做的“素丐”饭,每份2毛钱。用他的话说,当时就跟要饭的差不多。在相当长时期,打工收入增长缓慢,到2000年每天只有15元。情况在近10年发生了巨大变化。2010年,苏国凯在宁波建筑工地打工,每天100元,老板管吃管住,还要时不时请工人们喝酒加餐。如今,即使在村子附近,小工每天要120元,泥工、木工每天要150—170元。

      多年来,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店集人改善生活的主要手段,上学、就医、购买生产资料、盖房子等需要现金的支出,基本依赖打工。2013年,店集人均纯收入10640元,其中64%是打工收入,种田收入只占14%。一个农民家庭是否富裕,主要取决于在外打工的人数、工种以及时间。农民背起行囊追赶工业化进程,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农民收入模式,也为农村的发展积累了第一桶金。

      店集地处偏远,距离县城近一个小时车程,但在近年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势头下,店集也有了一家制衣厂车间。厂子只有50多台小型机器,可以吸纳100多名劳动力,每年上缴村委会5万元租金,发放工资200多万元。店集人骄傲地说:“过去都是出去求人打工,现在老板追着咱们来了!”

      农民自主建新村

      新模式破解资金难,村民过上城市人的现代生活

      店集村有两个自然庄位于西淝河岸边,建设分散,占地面积大,户均有2亩宅基地。由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逐年增多,有的举家外迁,有的在县城及集镇购房,整个村庄显现出散乱破败的样子。

      2005年10月,店集开始在淝河左大堤北侧规划建设农民新村。新村规划占地150亩,退让老村庄低洼地1200亩,整理后新增农田600亩,净节余土地450亩。村里多次组织讨论,听取全体村民的意见,吸收合理建议。为降低成本,村里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建成后按每平方米限价不超过300元,180平方米的“小别墅”5.4万元出售给村民,这个价位是群众自己建不起来的。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一次性付清房款;条件中等的,可分两年付清;经济困难的,安排他们进入施工队,用工资款冲抵房款。当时测算,困难户夫妻俩打工,3年工资款也可购置新房。店集新村分4批建了665套住房,还争取了上级资金800余万元,建设配套设施。就这样,店集新村由村里自主运作,依靠农民的购房款和上级资金,一点一点建设起来。

      今天的店集新村完全是乡村城市小区的景象:村内道路硬化、夜晚亮化、环境美化、庭院绿化、厕所净化。除了一家一宅的小楼,还有小广场、小公园、便民超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文化站等,现在还在筹建养老院。美中不足的是,楼房没有设计冲水厕所,只在村中加建了几座公厕。

      当然,也还有部分人家留在老村里。但是10户只有2户有人住,这让老村显得更为冷清萧条。为什么留在老村,大概有三种原因,一是困难户买不起,这是主要原因;二是有些人家修得比较好,扔了舍不得;三是老人家还略有些留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在老村的人对新村也开始向往。

      为什么农民愿意搬进新村,我发现有几个原因:

      一是农户养殖业的衰落。现在农村人不仅吃肉不靠自己养猪,粮食也是近乎商品化。此前农村随处可见的加工米、面的小作坊已经基本绝迹。

      二是随着农业机械的大量应用以及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农户拥有各种农具的传统也逐渐消失。

      三是新一代农民更愿意拥有像城市人一样的现代化生活。他们追求有线电视、能上网、有上下水,下雨天也能穿干净衣服。集中居住在小区里才能最快解决这些问题。

      目前店集860户人家,103户有了汽车,452户接入宽带,63%的人有了手机。店集人现在最欢迎、最津津乐道的就是他们的农民新村。

      土地实现全程托管

      保持家庭经营不变,在生产环节实行集约经营

      工业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是否削弱了农业呢?店集的情况给出了相反的答案。最近几年,店集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但粮食单产、总产连创新高。2007年以前,小麦、水稻产量徘徊在700斤,到2013年,店集村小麦亩产960斤、水稻亩产1020斤。

      店集农业的发展得益于以机械化为基础的农业集约化和专业化。

      首先是农业机械化。最近十来年,农业机械化在广大农村悄然实现,店集目前大约使用了拖拉机、旋耕机、开沟机、收割机等10多种机械,农民普遍反映这些机械经济实用,而且换代越来越快,一代比一代好使,一代比一代便宜。

      机械的大量应用,为店集农业的集约化和专业化创造了条件。从2006年开始,店集一些大户开始组建合作社,推行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旋耕、统一机播、统一开沟“五统一”。到2010年,店集村又逐渐发展到“十统一”,对土地全程托管。麦收时节,一位70岁的老大娘对我说,“儿子媳妇都在外地打工,现在有了合作社的机械,这七八亩地,我一个人就可以侍弄了。”

      对于外出打工的村民来说,土地托管是合适的。1亩水田每年可以从合作社得到1000元收入,1亩旱田可以得到300元。而如果自己耕种,辛辛苦苦一年,只能多挣个两百块钱。村民一算账,基本上都愿意加入托管,自己在外打工也能够安心。目前店集土地5000亩,参加全程托管的有4600亩。

      对于合作社,也能从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中得利。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算了一笔账:一是由于集中采购,肥料及原种每亩少投40元;二是由于科学管理、品种优良,每亩可增产10%—15%,每亩净增收360—400元;三是规模化后得以享受政府补贴,每亩达400多元。

      店集农业集约化的特点是保持农户分散经营不变,只是在生产环节实行集约,而不是通过土地流转。因为尽管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但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不愿意完全在家赋闲,所以目前农村最多的是花钱请人代耕。店集的“十统一”实际上就是在大量分散代耕的基础上发展来的,这种方式可能更符合当前农村的特点。

      尽管店集村的情况在我国中部地区还不普遍,但这个案例使我们看到了光明前景。在经历工业依靠农业提供积累、城市依赖农村提供保障、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后,我国开始出现工农良性互动,城乡相互融合,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喜人势头,人们长久期盼的“拐点”也许已经来临。

(作者为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王卫民)
(《人民日报》1月18日10版头条刊发)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