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安徽日报:-530米井下乘“公交”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安徽日报:-530米井下乘“公交”
【字体: 】 发布时间:2015/1/5 8:24:4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安徽日报2015年1月1日头版

  井下靠步行,“上山”“下山”要走十几里,这是昔日矿工费时耗力上下班的日常图景。现在呢?记者日前亲身感受淮南矿业集团井下现代化运输系统,体验大地深处现代“公交”的方便迅捷。

  本报记者夏海军蒋明

  “呜……”伴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声,“咣咣、咣咣……”拥有13节车厢的车子缓缓启动了。不要以为这是在坐火车,这是在淮南矿业集团潘一矿-530米井下,记者乘坐井下机械运人“公交”车所见到的情景。

  2014年12月26日下午3时02分,记者一行来到潘一矿。在井口,扫描过记者头戴矿灯帽上的芯片,LED显示屏立即闪出“来宾”字样。“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化,矿井现代化水平大为提高。如今在地面,就能对下井人数和人员位置一清二楚。”潘一矿运输区副区长刁红光介绍道。

  等候了几分钟,记者乘坐“电梯”来到井下-530米。走出“电梯”,一股新鲜气流扑面而来,步行了数百米,费时不到5分钟,记者来到井下乘人车候车室。井下巷道宽敞整洁,照明设施齐全,地上铺着的铁轨一直蜿蜒到视线消失的地方,若不是“-530m”的标示牌,让人很容易将这个候车室与地铁站联系起来。

  “潘一矿是一座拥有30年开采历史的矿井,目前每天有近千名工人在井下作业。井下巷道东西全长达到10余里,巷道内高低起伏,有的地方坡度有12度,垂高近100米,通行称为‘上山’‘下山’。”刁红光向记者介绍。远处一束灯光照射过来,传来“咣咣、咣咣……”的声响,一列拖着长长车厢的乘人车驶进候车室。

  “这个点回家,稍作休息,到学校接孩子时间绰绰有余。”刚下车的巷修工郝礼付告诉记者,上早班的郝师傅,此时正好下班。“现在到工作面都靠这车子吗?”记者问。“对,自从乘人车线路开通后,上下班方便多了。”他笑着说。

  在没有乘人车的时代,矿工下井如何“上山”“下山”?“那可相当痛苦。背着十几斤重的工具,上下班全靠步行,一走五六里路,到达工作面气喘吁吁,回到家累得都懒得站起来。”郝师傅回忆说。

  记者随后坐上一辆乘人车前往东二巷工作面。车子匀速行进,车厢十分平稳。“每节车厢满载18人,一辆车可载13节车厢。由于井下交通的特殊性,车速每秒不超过3米。”刁红光介绍。说话间,乘人车不走了。“怎么停了?”记者问。“前面红灯,现在正好两车交汇。”前方的电机车司机杨传广解释说。

  除了安装机械装置运人外,现在淮南矿业集团井下运输也实现了机械化。集团生产部副部长王积登介绍,近年来,公司着力改善职工井下作业环境,投入资金1.4亿元,引进国外先进装备,2014年,全公司12个矿创建平巷机械运人“公交化”线路30条;明年计划再投入资金3627.2万元,基本实现井下“公交”车全覆盖。

  从东二巷工作面返回时,记者遇到正前往西三巷工作面的放炮员张志明。他感慨说,像他这样的工种,经常要东、西两个工作面来回跑。“幸亏有乘人车,半小时就到了,节省了体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