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中国建设报:老“煤城”的新发展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中国建设报:老“煤城”的新发展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8/26 10:15:3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中国建设报2014年8月22日8版

  淮南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安徽省中北部,1950年依矿建市,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名言让淮河之滨的淮南声名广播,“淮南王”刘安和淮南豆腐则更为世人津津乐道。除此之外,淮南也是中国能源之都,淮南煤田远景储量444亿吨,探明储量180亿吨,占安徽省的70%,占华东地区的32%。因此,淮南也被称为“煤城”。目前,该市建有多座大型煤矿,亚洲最大的煤矿之一顾桥矿便在该市。2011年,该市煤炭产量便已达1亿吨左右,是中国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淮南由此被称为“建在金库上的城市”、“华东工业粮仓”。

  借助脚下的煤炭资源优势,淮南电力工业也随之兴起,并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工业门类。近年来,淮南推行“煤电一体化”运作模式,取得了较好成绩,被业内称为“淮南模式”。2013年12月22日,淮南田集电厂二期建设的2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建成投运,其与一期两台发电机组一起,作为国内首批“煤电一体化”坑口电站,在“皖电东送”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田集电厂2013年发电量约75亿千瓦时,二期两台机组投入运营后,其发展能力将大大增强,届时,田集电厂也将成为“皖电东送”当之无愧的“领军主力”。

  绿色环保无污染电站

  走近田集电厂,4台机组如4尊大鼎耸立在大地上,为江淮平原增添了一抹壮丽的景观。有人看到与云相接的机组排出的烟尘,可能会以为这是有污染的废气,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田集电厂是有名的绿色电站,是当地环保的标杆,电除尘、脱硫、脱硝等环保设施样样齐全。为了保证脱硫效率,电厂“自我加压”,拆除了烟气脱硫旁路。这样一来,脱硫设备运行万一有问题,必须停机。这样形成的“倒逼”机制,把污染问题存在的可能性降到了“零”。目前,整个脱硫设备采用实时的在线监测,脱硫效率在90%以上,投运率在99%以上;烟气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低于100毫克/立方米,远低于200毫克/立方米的国家排放标准。自2009年一期两台机组投运时起,电厂脱硫系统便完成了污染源智能监控改造,成为了安徽省内第一家实现污染源智能监控的电厂。同时,机组从一投产便对除尘严格要求,目前烟尘的排放量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

  截至目前,机组脱硝改造总投资已超过1亿元。同时,为保证发电的绿色、节能、无污染,电厂以赶超全国先进机组为目标,强化设备管理、依靠科技进步,积极优化运行方式,进行设备技术改造,先后开展了70多项节能技改项目,大大提升了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能,打造了一座真正的现代化绿色电站。

  “煤电一体化”的“淮南模式”

  煤炭是淮南的城市名片,也是淮南几十年来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能源使用结构的调整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这座城市头上,抑制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煤炭清洁利用都要求这座老“煤城”尽快转变发展方式,重振工业城市的地位,而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则是一条较好的发展之路,实行“煤电一体化”则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煤电一体化”的基本特征是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其意义则是通过煤电联营,产生“1+1>2”的协同效应。近年来,电煤价格并轨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而对于田集电厂的影响则微乎其微。这是因为,田集电厂采用煤电联营模式,一方面规避了燃煤电厂供应受制于煤价波动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大量中间环节的费用。田集电厂同步配套的年产量600万吨的丁集煤矿距离电厂仅有30公里,而且内部配有专用的铁路来运输煤炭,不需要借助国家铁路资源。粗略估算,2台60万千瓦以煤电联营模式运作的发电机组,全年可省煤炭运输成本约2亿元。煤电联营将过去的“四忧”变为了“四无忧”:无缺煤之忧、无市场之忧、无铁路运力之忧、无煤电行业壁垒之忧。这一模式突破了原有的行业束缚,实现了市场、体制、机制、管理和技术的创新,减轻了华东地区交通拥挤、缓解了华东电网电力缺口、降低了华东地区的电力供应成本、减少了煤炭长途运输导致的风险,实现了变“皖煤东送”为“皖电东送”,促进了安徽、上海两地经济的发展。

  预计到2020年,淮南将建成为装机总容量2000万千瓦时的火电基地,发电能力将超过长江三峡水电站,成为名副其实的“火电三峡”。

  本报记者宋健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