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7月9日5版
新华社合肥7月8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刘美子)2014年7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发表演讲。在谈到中韩两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深厚友谊时,特别提到了志愿者张宝。这个来自安徽淮南的小伙儿顿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几年前,中国骨髓捐献志愿者张宝为挽救一位韩国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不顾自己遭遇严重车祸刚刚复原不久的身体,为韩国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无论如何我要救他
“真的没什么特别的,是我应该做的,我也相信很多中国人都会这么做。”33岁的张宝沉稳腼腆、不善言辞,见到记者时甚至有些害羞。
2005年,在武汉工作的张宝在街头一次献血时,无意填写了一份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申请表。四年之后,当时的这个“无意之举”成就了一段跨越国界的生命救援。
2008年5月的一天,已经回到淮南工作的张宝突然接到了中华骨髓库的电话,被告知他的造血干细胞样本初步和一名韩国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
“机率这么小,又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人,能够配型成功,是很奇妙的感觉。”张宝笑着说,听到这一消息时感觉像中了彩票。骨髓库的工作人员问他是否愿意捐献,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并很快去武汉进行了配型采样。
但不知什么原因,配型成功后,对方很久都没有再和张宝联系。而在这期间,张宝经历了一场严重的车祸。2009年3月,张宝开车外出办事时,与一辆中巴车发生碰撞受了重伤,造成颅内、胸腔积水,手骨、胸骨及肋骨骨裂,在医院治疗了1个多月。
2009年11月,刚刚经过半年多恢复性治疗的张宝再次得到通知:他和这名患者高分辨检测相合,可以进行捐献。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告诉他,韩国患者病情已经危重。张宝决定立即为其捐献骨髓。
2010年1月14日,在北京市道培医院,经过近5个半小时的造血干细胞分离采集,张宝捐献的造血干细胞被装进了承载着生命期盼的运送箱里,并由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交给韩方的工作人员。
人一辈子,总得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
“正是因为那场车祸,更加坚定了我捐髓救人的信念。人生祸福难料,人家现在大难临头了,帮点忙真不算什么。”张宝坦言,死里逃生让他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张宝的书柜里有一个盒子,装了6个义务献血本,上面记录了他15次的献血经历。从2001年第一次献血开始,他已经累计献血6000毫升,献血总量比他自己全身血液总量还要多。
如今的张宝已是淮南一家小企业的负责人,他依然热衷公益事业,而且行事低调。淮南市红十字会秘书长陈玉琴告诉记者,对于自己的捐献经历,张宝从不向外人提起。
当年淮南市红十字会请来媒体对他进行报道时,他一直婉拒,总是说“什么也没有救人一命重要,该做的。”
2011年夏天,他与朋友聊天时得知淮南市烈士陵园部分地方破损需要修缮,于是主动找到民政部门表示自己愿意无偿修缮烈士陵园。三伏酷暑天,他亲自到南方寻找适合的石材,带领工人大干40余天,投入15万余元,使烈士陵园焕然一新。
虽然张宝从不多提,但身边的人都知道,他从大学毕业起就一直在捐助贫困学生,并且已雷打不动坚持了十年。
200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张宝就开始不定期地捐助贫困学生。
2005年,他从朋友那里得知了“格桑花西部助学网”,张宝便通过网站联系到青海、西藏等地的贫困学生,开始了长期资助。每学期将800元到1500元不等打到资助学生的账户上,至今已累计为10余名孩子捐款4万余元,经他资助的孩子有的已上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