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安徽日报:淮畔长舞花鼓灯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安徽日报:淮畔长舞花鼓灯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7/4 10:39:0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安徽日报2014年7月4日10版

  ■乔国良

  地处淮河之畔的淮南市凤台县,是国家级非遗安徽花鼓灯的核心流行区之一,据史料记载,宋元以来,花鼓灯艺术绵延不绝。现在,全县活跃着至少40多家花鼓灯班子,能娴熟玩转花鼓灯的农民不下六七百人。作为连续两届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凤台县,近年来推出积极有效的举措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了起来,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

  坐落于凤台县城的安徽省艺术中专学校,是我省唯一培养花鼓灯艺术人才的中等学校,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个培训班起步。这所由县财政鼎力支撑的艺校,虽经历了种种坎坷,但顽强地生存并发展,2009年升格为正规艺校,现在又是省级非遗传习基地。该校已培养学生2000多人,以该校毕业生为主力,当地组建了凤台花鼓灯剧团。艺校毕业生还进入京、津、苏、沪、浙等10多个省市的几十家军地、企业文艺团体。凤台花鼓灯艺术团建于1994年,是我省为数不多的花鼓灯专业剧团之一,现已拥有40名演职员,是凤台县实现文化惠民的主力之一。

  凤台县对代表性非遗项目在继承基础上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在花鼓灯艺术的表现上尤为突出。

  国家级花鼓灯传承人张才根、邓红告诉笔者,如果从新中国成立算起,凤台花鼓灯的传承至少经历四代,每一代都在前辈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是有着近千年传统的凤台花鼓灯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建国后的第一代继承人,将前人均由男性扮演女性所显出的某些局限加以改进,继而进一步厘清兰花(女)与鼓架子(男)语汇的特点并增加美感,再后开始创作能反映现实生活的花鼓灯节目。近几年,新创的花鼓灯节目更是呈现出多样的题材和风格,而且大大增强艺术美感。比如男子群舞《瞧这帮鼓架子》,一群年轻、阳刚的花鼓灯演员在铿锵锣鼓伴奏下,通过转、闪、腾、挪等大幅度动作,表演出张扬热烈的淮河人性格,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一舞蹈既吸收传统花鼓灯大花场的许多元素,又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许多艺术语汇。该舞蹈获得第六届全国舞蹈“荷花奖”银奖,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舞蹈群星奖”。又如女子群舞《兰花嫂》、《千里长淮一条线》,都凸显了淮河两岸年轻女子的美丽、奔放、妩媚,而前者奔放妩媚中有活泼、俏皮,后者更多显示了如水柔情,贴近当代审美需求。这两个舞蹈分获第七届全国“荷花奖”舞蹈大赛铜奖、全国第十届艺术节“舞蹈群星奖”。

  这种在创新中传承的脉络,从凤台县文广新局这两年出版或刻录的有关书籍、录像、音响资料中也可见端倪。这些书籍、资料既记录了老艺术家们的保留节目和经典舞蹈语汇,也记录了新中国各个时期优秀传承人的艺术创新成就。

  凤台的实践表明,把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就是对非遗的有效保护。这几年,凤台花鼓灯在各地展示,在高级别的大赛中频频获奖,斩获各类奖项100多个。凤台花鼓灯艺术团近年受文化部、省文化厅指派,曾赴英国、法国、土耳其、美国、芬兰、新加坡以及香港等多个国家、地区访问演出,担当了文化使者的重任。非遗“活”了,文化工作也“活”了,县域文化建设更是“活”了。群众在对非遗的参与、体验中获得文化享受与精神快乐,非遗项目也提升了地方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百姓们的认同感。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