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安徽日报:楚风汉韵《淮南子》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安徽日报:楚风汉韵《淮南子》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6/13 8:45:0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安徽日报2014年6月13日10版

271279

  提要

  发端于古淮南国、由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淮南子》,是今天我们研究先秦和秦汉文化思想的珍贵史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著作,同时也为当下的社会变迁提供某种思考。学者认为,植根于江淮之间楚文化的土壤,承继诸子百家的余波,融合成一家之言,成就了以道家思想为底色的《淮南子》。当然,与皖南徽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相比,淮楚文化的研究目前不是显学。今天的淮南与寿县等地,应从饱含楚风汉韵的《淮南子》中汲取养分,并与主流文化相结合,形成此地别具特色的文化人格。

  ■本报见习记者柳文

  《淮南子》也称《淮南王书》、《淮南鸿烈》,包括原道、真、天文、地形等21篇,涵盖了天文、地理、农艺、哲学的方方面面,其中也保留了大量的上古传说、神话和寓言故事,极富韵味与哲理,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著作。东汉高诱认为该书是“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唐代刘知几的评价是“牢笼天地,博极古今”。

  淮南王刘安博学多才,在科学、文学、哲学、音乐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淮南王任上,他广招贤士,整理先秦文献,集百家之学,总结汉初治国理政的经验,编著而成《淮南子》。现代著名学者胡适评价《淮南子》是“绝代奇书”,在他的《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淮南王书》篇幅最多,上世纪30年代还在上海出版过单行本。在胡适看来,道家是战国以前古代思想的精华,而《淮南王书》又集道家思想之大成,是一种“神仙出世”的哲学。

  后世学者普遍认为,《淮南子》集众家之说而归之于道,具有“道学为本,诸子为用”的特征。它秉持自然天道观和“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同时又对儒、法、兵、墨和刑名等百家思想进行了有选择的继承,并与汉初治国理政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极为宏大的理论构架。针对当时秦末汉初百废待兴的现实,《淮南子》提出了颇有价值的思想,如政治伦理、秩序意识、廉政主张及民本思想等。

  作为一部说理之书,且是集体创作,必然有社会现实的考量和创作动机的驱使,这种主观意识不但反映着作者的价值倾向,更集中反映当时知识阶层对社会剧变的共同思考。日本学者池田知久在考证《淮南子》时曾说,这部鸿篇巨作既回答了汉初士大夫对诸子百家各种学说的疑惑,但又远非满足于此。他认为,该书虽探寻“天”“地”的奥秘,然而关注的主体与落脚点仍是人间事务的规律,其思想来源于秦末汉初的时代特征和古淮南国楚文化的影响。

  纵观整个中国文化史,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古今”与“天人”的问题,夏商周三代,它是社会思想的本源。战国末年至汉初,社会动荡,家国重构,《史记》对此有载:“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有受命若斯之亟也。”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学者一致认为,秦汉交替,刘邦以泗水亭长而成为“天子”,在过去是没有先例的,它结束了延续数千年的贵族政治,引起当时民间思想的震动。时移世易,为了重新回答“天人关系”与“古今之变”,刘安编《淮南子》,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司马迁撰《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从地域文化的特征看,建都于寿春(今寿县)的淮南国,自先秦楚国开始,就是江淮一带的文化中心。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国大夫春申君曾在此养士著述,流风深远,加上刘安博雅能文,颇有凝聚力。《汉书·淮南王传》记载了当时的盛况:“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根据《汉书》的相关记录,以寿春为都的淮南国的文化十分繁荣,在吸收楚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宽松氛围,他们著书立说近三十年,从而在汉代初年影响最为深远,基于此,才有了集百家之说的《淮南子》的诞生。令人玩味的是,当时淮南文人阶层的学说远非只有这部独作,其他诗赋并不在少数,然而它们终究没有逃脱岁月的冲刷,湮没在了滚滚历史浪潮中,唯《淮南子》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成为研究秦汉社会思想的宝贵财富,也为今人提供了许多哲学思考。

  植根于江淮之间楚文化的土壤,承继诸子百家的余波,吸取秦亡的教训,刘安汲取黄老学、儒学等精华,广泛吸收众家思想,融合成一家之言,成就了以道家思想为底色的《淮南子》。两千年来,这部巨著的厚重并没有随岁月的流逝,而有所褪色,许多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成语典故,出自它或经由它而脍炙人口,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经久不衰。今人熟悉的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共工触山等神话故事完整地记录在书中,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伏羲作卦这些既是生动的历史故事,也是珍贵的传世文献。

  沧海桑田,江淮大地已今非昔比。然而,走入古朴的街巷,流连历史的遗迹,翻阅尘封的文献,依然可以发现古淮南国和《淮南子》留下的踪影。关于刘安本人,在今天的淮南和寿县,不仅广为人知,当地还为他立碑塑像。但对《淮南子》本身的解读及与淮南地域文化的关联,却鲜有人说得清、道得明。淮南市地方志负责人姚尚书在谈及《淮南子》与淮南文化时说,与皖南徽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相比,淮楚文化的研究目前并不是显学,文化基础设施、文化研究的队伍还不完善;此外,两千多年的历史更替,客观上慢慢稀释了曾经的文化认同。姚尚书认为,今天的淮南与寿县等地,理应从楚风汉韵的《淮南子》中从汲取养分,并与主流文化相结合,形成此地别具特色的文化人格。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