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安徽日报:凤台 作业有“准入”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安徽日报:凤台 作业有“准入”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6/5 8:30:5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安徽日报2014年6月4日5版

  ■本报记者孙玉宝本报通讯员朱庆磊

  前往凤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粮食种植示范片——灯草窝,要坐轮渡过淮河。

  5月31日午后,太阳晒得人脸直发烫。记者赶到渡口时,发现有一群身穿迷彩服、头戴草帽的工作人员,正在指挥群众和车辆有序过河,遇到收割机时,仔细查看车主有没有“准入卡”。

  “凡进入本区作业的收割机,必须配备秸秆粉碎装置,否则不予发放准入卡。”开发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陈克林告诉记者。

  渡过淮河,映入眼帘的是金黄色的小麦。行车不远,便听到隆隆的机械轰鸣声——这里的小麦全面开镰了。

  在群众张云连家的地头,记者看到,一台联合收割机正在田间飞驰,麦穗飞快地被“铁牛”吞进肚里,秸秆随即被切割成碎末从机尾均匀地散落在田里。

  “今年风调雨顺,估计小麦亩产在800斤以上。”张云连捻了捻麦穗,欣喜地说。不大一会儿,偌大的一片麦田便收割完毕。张云连急忙开着电动三轮车,前去装粮食。

  相邻的李传侠家的麦子已收割完毕。她正忙着把秸秆碎末散开,等待旋耕机的到来。“土地翻耕后,打算种植花生。”李传侠说,往年也并不想烧秸秆,可又没有别的好办法。今年不担心了,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土地翻耕政府埋单。

  秸秆还田,控制秸秆合理高度是关键。“我们严格执行机收留茬10厘米以下标准,并派干部下地监督。明文规定,机手不限茬,农民可以拒付款。”陈克林说。

  说话间,一台旋耕机驶入李传侠家的麦田。只见麦茬很快便被埋入地下。“旋耕过的土壤的确松软。”李传侠抓起一把土壤好好感受了一番。

  “既要把金色的丰收抢回家,也要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做到绿色抢收。”陈克林介绍,开发区坚持把财政补贴用在刀刃上,对符合标准的收割机每亩补贴10元,对旋耕机每亩补贴30元,旋耕费用政府埋单。

  为强化责任落实,开发区以村民组为单元、社区为单位实行网格化管理,社区干部包组、组包户,实现监管全覆盖、无缝隙。强化督查,建立奖惩机制和责任倒查机制,“谁烧罚谁、烧谁罚谁”。

  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秸秆禁烧从一件困扰群众的“难事”变成了惠民的好事。“过去不烧没法种,现在不烧种得更好了。”风吹麦浪,传来农民阵阵笑声。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