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淮南 农技服务到位粮食增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淮南 农技服务到位粮食增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6/6 6:30:5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瞧,这麦穗颗颗饱满,多赞!俺家麦子亩产900多斤,比往年增收不少。”5月28日,记者走进沿淮优质小麦主产地的淮南市潘集区,一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金色麦浪里驰骋。张士陆是潘集区平圩镇李桥村的一位农民,今年他家种了12亩小麦,今天正式开镰收割。“往年这个时候还没有夏收呢,今年收获早,端午就能收完。”张士陆一抹额上豆大的汗珠,笑着说。

      不一会儿,联合收割机停在了田头,张士陆急忙把农用拖拉机开到收割机旁,打开出粮口,“哗”地一声,麦粒一泻而下,张士陆手脚并用,把小麦装均匀,载了满满一车。他直起身来说:“俺家今年多种了3亩,有农技人员的指导,杜绝病虫害,丰收有了保障,万把斤没问题。”

      俗语说:小满不满,麦有一险。正在田间指导的农技人员刘洪告诉记者,小满刚过,区农林局的科技人员就纷纷走村入户,推行小麦总体防治技术,以防治赤霉病、穗蚜为重点,结合防病、治虫、增施叶面肥,开展“一喷三防”,让小麦度过成熟的关键期。

      “今年我区小麦播种面积38万亩,平均单产可达437公斤以上,高产核心示范片有望达到550公斤,总产预计为16.6万吨,比去年增加0.7万吨,无论单产还是总产均创历史新高,实现十一连增。”潘集区农林局局长宗卫东说,夏粮丰产来之不易,去年冬天气温持续偏高,导致部分小麦早发旺长,早春气温偏低,小麦抽穗扬花期遭遇连阴雨,区农林局先后组织多名农技专家赴一线指导,区政府先后召开小麦赤霉病防治现场动员会,并利用省、区财政资金统一采购多菌灵药,全覆盖施药1至2次,为夺取夏粮稳产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宗卫东介绍,“三夏”时间紧、任务重,潘集区今年新增500多万元的农机资金投入,确保近3000台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加入到“三夏会战”中,争取在6月3日前完成全部收割。

      “春争日、夏争粮,病虫草害需提防。”正在秧田指导施肥的刘洪深谙农业谚语的科学之道,他说,夏季是病虫害的高峰期,潘集在做好夏收的同时,另派100多名农业技术骨干深入基层,分片包干、驻点指导,平均每个农技人员负责10户,到田头主抓水稻秧苗护理和病虫害的防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潘集今年夏种面积达45万亩,其中水稻36万亩,区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正加快进度,大力推广机插秧、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的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确保秧苗于6月25日前保质保量栽插完毕。

(转载自《安徽日报》6月2日头版)
(安徽日报记者 孙玉宝 见习记者 柳 文)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