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2014年5月6日11版
■本报记者孙玉宝
日前采访一位乡镇干部,他颇有基层工作经验,认为做群众工作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与群众心理距离的远近。群众从心里认可你、亲近你,那么你的意见往往就容易被接受,工作成效就比较明显。相反,你的工作往往也很难开展。
他说在走村串户与群众打交道时,说话的语气和衣着行头都要力求与群众相融;在和群众说话时,要坐在群众中间,不能在群众面前指手画脚,最好用拉家常和商量的口吻说话。多年来,他一直这么坚持,工作上得心应手,在十里八乡也很有人缘。
我们应该为这样的乡镇干部点赞。走群众路线,做群众工作,关键还不在空间的远近,而取决于心理的亲疏。某些干部虽然经常下基层访群众察民情,但他们西装革履、坐着小车、满嘴官腔。虽然也与群众握手,但与群众就是说不到一块。这种“官老爷”做派不仅令人反感,工作也难得有人“买账”。
由此联想到近期观看的电影《焦裕禄》,一个县委书记,待群众如家人。平常的衣装、朴实的语言、和蔼的神态,挽着农民胳膊叙家常,蹲在地上谈工作,这正是当下广大基层干部应该学习的。因为,只有时时处处与群众心心相印、心灵相通,才能永葆党和人民的血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