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安徽日报:左手板书的乡村老师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安徽日报:左手板书的乡村老师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4/21 19:05:5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安徽日报2014年4月15日6版

  ■本报见习记者柳文

  4月10日一大早,沿淮潘公路南行1500米,记者来到古沟回民中学。一间并不宽敞的教室里,马兆春左手拿着粉笔在板书。

  “身患残疾、行动迟缓,我只有比别人更勤奋,起得更早。”马兆春说,他自幼练习左手写字,一开始很痛苦,写得慢,常常想放弃。“8岁时,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逐渐克服自身的缺陷,每天用左手练习写字5个小时。慢慢地,我发现左手已不再那般笨拙,甚至比有些同龄人的右手还灵活。”马兆春告诉记者,自那时起,他就立志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向曾经给予他勇气和信心的老师一样,在三尺讲台上绽放青春。2001年9月,他如愿成为古沟民族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

  “我家离学校有10多里,不通公交,坐车也不太方便,只能步行。路上的时间就得1个小时,碰到雨雪天气,时间会更长。所以,每天6点不到就得出门。”马兆春说。

  “班主任马老师每天都提前到校,风雨无阻。班上一半都是留守儿童,英语基础也不好,马老师操碎了心。”马老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杨艳芹向记者介绍说,她从小体质弱,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遇到困难,马兆春总是照顾有加,经常从他不多的工资里拿出几百元,资助像她一样的贫困孩子。

  因不少孩子的家距学校很远,遇到雨雪天气,有些学生无法回家,加上农村孩子零用钱不多甚至没有,中午吃饭往往成为很大问题。马兆春毫不犹豫,每月初从自己的薪资里拿出100元,作为“爱心基金”,孩子们遇到没钱吃饭、没钱看病时,只要在班长那签个名,可随时提取。

  渐渐地,孩子们耳濡目染,自觉地把班上废弃的塑料瓶卖掉,将换来的钱存入马老师的爱心基金。2008年汶川地震,孩子们毫不犹豫地将“存款”捐给灾区。

  “要是没有马老师的悉心呵护,我想自己考不上大学。”蔡维乐是东南大学大二学生,2009年毕业于当时马兆春所教的班级。提起自己的恩师,他记忆犹新,向记者道出了当年的点点滴滴:“初三联考时,英语只考了60多分,那时迷上了网络游戏,无心学习。”蔡维乐说,马老师经常找他谈心,有时利用课余时间为他辅导。师生共同努力,蔡维乐得偿所愿,考取了省重点高中,2012年顺利考上“985”名牌大学。

  十余年教书育人,马兆春无怨无悔,他把自己近乎全部的爱倾注给了这所淮河岸边的民族中学,奉献给了这里勤劳朴实的农村学子。去年9月,他荣获2013年度“安徽最美乡村教师”称号。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