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 2014年3月26日 11版
■ 本报通讯员 陈玉琴
新闻背景:淮南市道德模范、全国人道贡献奖和感动江淮志愿服务优秀典型获得者龚宗柔,退休后30多年无偿辅导照顾几百个孩子,去世后无偿捐献遗体(本版1月22日《奉献一辈子 不带寸土去》报道)。在母亲精神感召下,一双儿女也成为志愿捐献遗体(器官)的志愿者,这是淮南市首个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庭。
3月21日下午,57岁的韦宁从淮南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手中接过遗体(器官)捐献证书时,露出了淡淡的笑容。他仔仔细细地瞅着、一字一顿地小声读着证书上的文字,生怕漏掉了什么信息。陪他前来的妹妹韦锋慎重地掏出自己保存了好几年的捐献证书以及妈妈龚宗柔实现捐献遗愿的证书,小心翼翼地和哥哥的证书比对着……“妈妈,您可以安心了,我们兄妹俩也安心了,都跟随您了。活着不能为国家做太多贡献,身后补上吧。 ”兄妹俩喃喃低语着,向母亲告慰。
93岁的龚老默默奉献一辈子,今年1月去世捐献了遗体。在母亲动员和感召下,韦锋几年前就办理了遗体器官捐献手续。因韦宁身体不好,一直希望儿子也能报名捐献的龚老生前没有动员儿子。
从小到大,一直耳闻目睹善良母亲一辈子做善事的韦宁,其实早也有捐献的打算,只是担心提前给母亲提及自己捐献遗体器官的事,母亲会担心他的身体。所以,他希望等母亲走后再用行动悄悄效仿。
1月12日凌晨,龚宗柔实现了身后捐献遗体的愿望。当时,韦宁就对淮南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希望帮他办理捐献手续,效仿母亲。春节期间,当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登门慰问时,韦宁再次提出捐献的心愿。春节过后,许多年没有照过相的韦宁,穿上最好的衣服,修了满是胡子的面,专门去照相馆郑重地拍了要贴在申请表和捐献证书上的证件照,在捐献申请表上工工整整地签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