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孔店乡大郢村抓生态建设促农业转型——农家展现新变化
苗木群绿叶摇曳,温室棚遍布田野,小楼房鳞次栉比……3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淮南市大通区孔店乡的大郢村,看见一幅生态乡村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村支书朱传雨向记者介绍,大郢村位于大通区的东部、高塘湖西岸。之前,该村因经济基础薄弱、环境遭到破坏,村民大都外出打工了。
“2012年10月,我们村成为省第一批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从此有了详细的科学发展规划。”朱传雨说,一年多时间,区、乡两级共投入650万元,村里投入23万元,对村道路两侧的房屋立面和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对村里的危房进行改造重建,增栽了480多平方米的草皮和1400多株香樟、小叶榕等绿化苗木。前不久,村里还配备了清洁队伍,负责垃圾分类处理。
记者来到大郢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看见各类健身器材、图书室等一应俱全。 9点刚过,距文化广场不远处,为民服务代理中心已经忙开了。70岁的陈兆云老人向记者说起了村里的新变化:“这个宽敞的服务室是由猪圈改扩建成的,节约了成本。外面的文化中心广场,以前是堆破草和垃圾的地方,现在已经绿树成荫、设施齐全。广场四周还有48盏路灯,全是太阳能的。村里由老房子改建成的电教室,有新买的电脑设备,供大家查阅富农惠农政策和科学种养技术呢!”
陈兆云说,不仅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村民的收入也不断提升。村里积极寻找适合本地发展的农业产业,调整种植结构,加大对村民种植大棚草莓、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引导和扶持力度。
“这里靠近‘草莓之乡’长丰,种草莓容易形成规模,俺就来这边发展了。”赵士活原来是阜阳的农民,听说大郢村积极吸引投资商种植水果、蔬菜,便毫不犹豫地举家搬到这里,流转了350亩土地,兴建草莓和蔬菜大棚200多亩。据赵士活介绍,目前村里专业种植户和致富能手有20多户,每亩土地年纯收入1万元以上。不少村民自己在家种植经济作物,农闲时到合作社打工帮忙。截至去年,大郢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多元。
随行采访的大通区美好乡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缪凯告诉记者,不久前,大郢村又扩建了80亩草莓示范基地,大力推行脱毒育苗,培育新品种。现在,该村温室大棚草莓已远销上海、北京及省内外各大城市,农户种植收入节节攀升。同时,为了提升示范基地生产条件和抗灾、防灾能力,区里正在帮助该村积极争取农业综合治理项目,抢抓江淮分水岭项目机遇,准备修建生产道路、排水渠和田间机井。下一步,该区还要重点支持这个村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
(转载自《安徽日报》3月21日八版)
(安徽日报记者 孙玉宝 见习记者 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