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安徽日报:翠绿的树林 火红的精神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安徽日报:翠绿的树林 火红的精神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10/30 14:52:5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来源:安徽日报 10月30日 A1版

《光明日报》10月27日头版头条报道

翠绿的树林 火红的精神

——安徽淮南市老同志建立新四军纪念林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明   李陈续

    淮河南岸,连绵起伏的山丘,曾经是新四军将士奋勇抗敌的热土。 76年前,年轻的战士们用自己的热血,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2002年迄今,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崛起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淮南新四军纪念林。现在,这里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种一片纪念林缅怀先烈

 

    11年前,新四军纪念林所在地还是一座荒山。曾经担任过淮南市市长、离休后到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发挥余热的宋长汉,动起了建设新四军纪念林的念头。

    宋长汉找同在研究会的单星(新四军老战士)、柴慎显、丁朝群3位老同志一起商量,认为应该为新四军建一片纪念林,在记载历史、缅怀先烈、教育后代的同时,为这座城市添绿加彩。

    于是,2002年10月15日,淮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向全市发出兴建纪念林的倡议。那一年,正好是新四军成立65周年。

    倡议一经发出,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老同志们一商量,建林资金完全可以自筹,不会给财政增加负担。于是,宋长汉、单星、柴慎显、丁朝群带头捐献,老战士和离退休老同志纷纷慷慨解囊。在捐资建林的登记本上,记录着100多个单位和千余名新四军老战士老同志以及干部职工、数万名大中小学师生的名字。不到一年的时间,建林资金已筹款100多万元。

    9个月之后,“林为体、碑为魂”的65亩纪念林建成。在随后的10年中,在纪念林周围,社会各界纷纷建起30多个绿化区,面积扩大到目前的3120亩,共有4万多棵各类树木。

 

    建一所“大课堂”教育后人

 

    刘德文,现任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由于经常接待前来参观、纪念的老战士和老同志,一提起纪念林里的军史文化,他如数家珍——

    面南朝北的漫坡上共有37级台阶,寓意新四军1937年成立;北上大道和东进长廊,寓意当时中央确定的新四军东进北上的战略决策;林地共栽银杏树24棵,寓意淮南及凤台、寿县、定远、凤阳一带曾是新四军2师、4师战斗过的地方,这24棵银杏分三组来栽,每组8棵,寓意新四军由8省健儿组成,创建了8个根据地,坚持抗战了8年;栽火荆树1000多株,寓意新四军披荆斩棘,奋勇杀敌;中央平台周围栽了10棵桂花,寓意新四军番号存在了10年;苍松翠柏栽满山坡,象征着烈士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树不会讲话,也不能自动传播新四军的革命精神。”曾任市政府秘书长的丁朝群,白天跑工地,晚上查材料,为新四军纪念林起草了20多万字的文稿。如今的纪念林中,不仅树的品种、数量蕴含着丰富文史内涵,镌刻着领袖题词、将军诗词、新四军军歌和重要战例的碑刻,也在述说着永远需要铭记的血染厚重的新四军历史。

    纪念林集国防教育、廉政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每年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数,由最初的数千人次增加到10多万人次,成为传承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造一个“聚宝盆”致富乡里

 

    11年前,淮南市委市政府给新四军纪念林协调的土地及其附属土地正好跟上窑林场毗邻。

    上窑林场是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的国营林场,由于体制制约和经营管理不善而导致长期亏损。 “那时候没人愿意在这里干下去,平时在外面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说自己的单位。 ”林场副场长凌刚介绍,2002年新四军纪念林兴建以后,直接带动了林场的二次创业。随着新四军纪念林2005年12月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9年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林场职工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林场职工的住宿条件问题,一直牵动着老战士、老同志们的心。当时,林场职工住的大都是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简陋平房,每户仅30~40平方米,有的还老少三代同居,90%已经属于危房。从2007年开始,由市新四军研究会牵头,在市林业局的支持下,上窑林场启动了棚户区改造工程。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自筹资金的方法,每个职工新盖了一幢两层楼,现在已经建成106幢。林场职工说:“呼吸的是新鲜空气,吃的是绿色食品,住的是自家楼房,这都是托新四军纪念林的福。 ”

    省市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这片矗立在淮河之滨的翠绿的树林,记载着火红的历史,也传承着火红的精神。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