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绿满荒山人未老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绿满荒山人未老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9/22 7:11:5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市新四军老战士、老同志造林育人纪实

  淮南市区东北十几公里处,有片郁郁苍苍的山林。林间道路蜿蜒,亭阁掩映,大小碑刻错落分布于草木之间。山林核心区域花果山顶上,有块赭黄色天然巨石,上书“新四军精神永放光芒”九个大字。

  林为体,碑为魂。这片山林正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四军纪念林”。11年前,四位年逾古稀的新四军老战士、老同志,为缅怀铁军功绩,胼手胝足,在荒冈秃岭上建起65亩纪念林;11年来,在他们的感召下,淮南市机关单位和社会各界纷纷加入造林行列。迄今,纪念林已扩大至30多个绿化区,面积3000余亩,吸引成千上万人参观学习,成为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
老兵精神永不凋零,他们的生命依然怒放,激励后人。

  “得想点办法,扩大新四军精神的宣传影响”——营造一片纪念林

  淮南不是新四军重要领导机关驻地,也没发生过与新四军有关的重大战役。“你们这儿没有地缘和人缘优势,怎么会想起来

  纪念林呢?”外地新四军研究会的客人来参观时,曾发出疑问。

  建纪念林的主意,最初是宋长汉提出来的。这位解放前就已参加工作的老党员,曾任淮南市市长,退休后到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发挥余热。老人念念不忘的是,“我当市长时做得不够,现在虽然退下来了,要多做点事弥补遗憾。”

  淮南缺少红色教育基地,恰逢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和“绿色淮南”的构想,宋长汉心想,如果为新四军建一片纪念林,既能缅怀先烈、教育后代,又能为城市添绿加彩,岂不是一举两得!

  宋长汉找同在研究会的单星、柴慎显、丁朝群三位老人商量,几人一致赞同。大家都觉得,“不能老是靠开座谈会、念文章纪念新四军,得有点更加开放的办法,扩大新四军精神的宣传影响,才能在思想战线上争夺下一代”。于是,一份建林倡议在2002年10月15日,由淮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发出。那一年是新四军成立65周年,宋长汉、柴慎显、丁朝群都是72岁,单星已经77岁。

  “想尽千方百计、不惜千言万语、不辞千辛万苦”——聚沙成塔筹资金

  兴建纪念林的倡议发出去了,可建林的钱从哪儿来,地址选在哪里,都还是问题。四位老同志坚信,只要“想尽千方百计、不惜千言万语、不辞千辛万苦”,纪念林一定能“又快又好又省”地建起来。

  建林资金,老同志们打算全部自筹,不给财政增加一分钱负担。四老东奔西走,到处“化缘”。倡议刚发出,不少老战士和离退休老同志立刻响应。新四军老战士刘兆福、苏长运,病重住院,已在弥留之际,得知兴建纪念林,硬是让家属捐款。87岁的离休干部吴祥祯老人,拄着拐杖,步行好几里路,来到新四军研究会送上自己的心意。

  为避免捐款中出现攀比,四位老同志用心良苦,给个人捐款划定了每人200元的上限。“上有封顶,下不保底,捐1角、2角也是心意。”单星说。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人执意多捐。新四军老战士许静,执意要捐上1000元,好说歹说,最后还是只收下了200元。许多小学生捐出了零花钱,仅1元、5角和1角的硬币,就有2公斤。

  聚沙成塔。在四老的号召下,100多个机关、学校、团体、企事业单位,千余名新四军老战士、老同志和机关干部、职工,数万名大中小学师生捐款捐物,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共筹集捐款100多万元,顺利解决了纪念林主林建设资金。

  “纪念林是我最难丢难舍的一件事”——用心摸索“种树经”

  几经选择,纪念林的选址,最后确定在淮南市区东北上窑山的一处山坡。山坡名叫“花果山”,其实无花也无果,不过是片荒冈秃岭。老人们决定种上银杏和松柏,因为“松柏肃穆、银杏长寿”,象征着新四军革命精神传之久远。

  购买银杏树苗的任务落在了柴慎显老人肩上。柴老带着两名帮手和一个驾驶员,一早出发前往山东郯城。到达时是午后一时许,柴老下车一看,“到处都是银杏树”,饭也顾不得吃,兴冲冲看起苗木,当晚便谈妥1000多棵银杏树苗的采购合同。

  为了省钱,柴老等人在外吃住十分简单。返程路过宿州时正是午饭时分,大伙儿一合计,决定忍忍回家吃。这一忍,便忍到下午三四点。除去当地苗木商招待的一顿午餐,四人出差两天,吃饭一共花了76元钱。“当时也不觉得这是个事啊,没想到回来他们都当‘笑话’。”柴老爽朗一笑。

  种树是个技术活,能不能种好,老人们一开始心里没底。“春栽夏枯秋当柴,明年号召又重来。”那些调侃种树失败的顺口溜,柴慎显随口便能说出好多个,可是说起纪念林种的银杏树,却是一脸骄傲。“种银杏有诀窍,大穴、大苗、大肥、大水,再加上客土。”那段时间,四位老同志一天到晚在纪念林,摸索出不少“种树经”。单星、柴慎显和丁朝群三位老人,还特地赶到宿州,向当地专家请教种银杏的方法。建林紧张之际,单星因癌症赴上海治疗,临行前,生死未卜的他写下几句话,说“纪念林是我难丢难舍的一件事”,“若能健康归来,将立即归队,投入建林工作中去”。说到做到,从上海出院回淮南的第二天,70多岁的老人,又出现在林地上。

  茁壮成长的银杏林是对老人们辛劳的最好回报,当时种下的1000多棵银杏树,成活率在95%以上。“你去看看,那树现在都这么粗了。”柴慎显老人用手比划着。

   “虽已近暮年,仍与时赛跑”——革命精神永传承

  光有树木,并不能弘扬新四军革命精神。“树又不会讲话”,几位老人决定以石头为纸,以铁钎为笔,用碑刻的形式,述说新四军的光辉历史。刻什么内容,用什么字体,如何排版?曾做过文秘工作的丁朝群,白天跑工地,晚上查材料,一块块碑文,从这位七旬老人的笔下流出。老伴莫瑞华看到丁老夜以继日的劲头,专门写诗称他“虽已近暮年,仍与时赛跑”。如今,老人为新四军纪念林起草的全部文稿,已逾20万字。

  一路一碑、一草一木,无不凝聚着老同志们的心血。登临纪念林坡顶的台阶共37级,寓意新四军成立于1937年;坡上两条主干道,分别命名为“东进长廊”“北上大道”,象征着新四军东进、北上的光荣征程。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四位老同志带动下,淮南市机关单位和社会各界自筹资金,纪念林周围如雨后春笋般建起记者林、夕阳林、学子林等30多个绿化区,市政府在上窑山下建起新四军历史陈列馆。目前,整个纪念林景区面积3000余亩,集国防教育、廉政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每年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数,由最初的数千人次增加到十多万人次,成为传承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11年过去,最初发起建林的宋长汉、单星、柴慎显、丁朝群四位老人,如今均已八十多岁。老人们仍时常到纪念林走走看看,用宋长汉老人的话说,“三天不上上窑山,浑身感到不舒坦”。这里有老人们难以割舍的奋斗岁月,也有他们对于红色传承的无尽寄托。青山环抱,诉说永垂青史的铁军精神;绿叶婆娑,唱颂改造山河的壮丽诗篇!

(转载自9月20日《安徽日报》一版头条)
(安徽日报记者 汪国梁)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