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决胜“十四五” 谱写新篇章 > “五年之变”,你我皆是见证者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5G工厂点亮智造新未来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五年之变”,你我皆是见证者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11/19 9:29:1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年之变”,你我皆是见证者
——淮南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五年,是一个刻度,是一次跨越。

五年奋进,淮南在变。五年来,“十四五”规划里的目标一个个从“纸上”落到“地上”,淮南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硬核答卷:从经济数据的跨越到民生实事的落地,从工厂车间的机器轰鸣到田间地头的直播带货,从整洁美观的城市街巷到畅通便捷的农村路网,从明亮整洁的教室到舒适温馨的病房——这五年,淮南在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教育医疗、网络交通等方方面面取得了兼具速度、高度、幅度、温度的辉煌业绩。

11月18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办首场“决胜‘十四五’谱写新篇章”新闻发布会,市发展改革委发布淮南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五年来,我市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社会治理“五大攻坚行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这是让淮南人民倍感幸福的五年。每一个淮南市民在感受、在亲历、在见证、在期待,一个创新涌动、产业崛起的淮南,活力迸发、开放自信的淮南,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淮南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看发展厚度: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4个百亿台阶

高质量发展是第一要务。五年来,我市统筹稳增长、扩内需、促转型,经济总量连续跨越4个百亿台阶,从“十三五”末的1339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171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分别是“十三五”末的1.2倍和1.1倍,市场经营主体突破33万户,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项目建设是第一抓手。S19淮桐高速公路淮南段、淮南国际物流港、航天锂电产业基地等近90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超4700亿元。前4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8%、快于全省1.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连续48个、3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一个个重大项目的竣工投产,为“十五五”淮南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看创新力度:

“淮南制造”涌现更多“全国第一”“安徽第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市全面实施科技强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城市建设阔步向前。

点上发力,筑牢平台人才根基。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煤炭无人化开采数智技术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初步形成以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为龙头、74家省级创新平台为骨干、161家市级创新平台为支撑的创新体系。

线上联动,贯通成果转化链条。2024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33.4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4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99家,是“十三五”末的9.5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从6.4件增长到19.1件。

面上开花,结出产业创新硕果。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市“三首”产品达69个,是“十三五”末的3倍。全国首台套兆瓦时级水系钠离子电池、国内首款“无水乙醇注射液”、安徽省首台自主研发制造智能换绳机器人等越来越多的“全国第一”“安徽第一”打上了“淮南制造”的鲜明标签。

看产业韧度:

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向新向强向优

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是根本。我市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现代服务业换挡提速,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数智赋能、向绿而行,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全市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4.2%,高于全省年均增速3个百分点,国家级绿色工厂达11家。国家级5G工厂20家,居全省第1位、全国地级市第9位。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加速推进,建成和在建煤电机组装机规模达1962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规模360万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装机规模142万千瓦、居全省第3位。

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新兴产业“强筋壮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和4个三年倍增计划激活力涌动力。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043家、高新技术企业403家、战新企业349家、专精特新企业209家,分别是“十三五”末的1.4倍、2.5倍、1.5倍、2.3倍。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7大新兴产业发展势猛,2024年末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2%。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围绕低碳能源、生命科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细分赛道聚焦发力、抢占先机,全力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融合发展、扩容增效,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现代服务业支撑作用持续增强,2024年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较2020年增长47.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32%。武王墩墓考古发掘举世瞩目,创造了我国考古史上多项第一。寿县古城火爆“出圈”,《六姊妹》一部剧带火一座城,春申里文旅街区等一批文旅融合新业态、新场景项目投入运营,来淮南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汤,成为越来越多人假期清单上的“打卡”必选项。

看改革深度:

一批“淮南模式”“淮南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聚焦重点领域改革,发展的动能更足。机构改革、科技人才、国资国企、农业农村、财税金融、价格民生等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十四五”以来全市有19项改革入选国家级改革试点示范,采煤沉陷区治理“淮南模式”、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等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聚焦提升服务效能,发展的环境更优。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全面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度,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至1.2个工作日。政府透明度指数、城市综合信用排名均居全省全国前列。

聚焦“融圈入群”,发展的活力更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成功举办三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闵淮科创产业园挂牌运营,“淮南·春申号”上海—淮南旅游专列实现首发,与闵行区结对合作以来全市累计签约沪苏浙亿元项目386个、总投资2185亿元。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成功打造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并入选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案例。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淮南联动创新区正式揭牌,淮南—宁波、上海“铁海联运”班列开通,外资企业数量是“十三五”末的1.8倍,利用外资水平稳定提高。

看城市亮度:

绘就美美与共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

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城市更新,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新显著进展。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202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44%,是皖北唯一人口净流入城市。统筹抓好老城疏解和新城集聚,累计实施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56个、改造老旧小区671个。春申湖公园、E水系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生活绿地建成开放,建成区绿地率提升至47.19%,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2.66%,分居全省第1、第3位,真正让群众享受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江淮运河建成通航,“一纵一横”高铁网、“两纵两横”高速网基本形成,交通路网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

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交出亮眼答卷。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产量稳居全省第6位,全市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583个,居全省第4位。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成功申报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72家。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累计投入衔接资金33.3亿元,建设产业项目1279个,2024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是2020年的1.7倍。

看生态绿度:

美丽淮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向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以加快推进美丽淮南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优良天数比例大幅提高,8个国考断面水质、5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连续5年居全省首位,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治理项目入选全国示范。

“碳达峰”行动深入实施,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提前完成,成功入选全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加快建设充换电服务网络,建成全省第一座重卡换电仓,城区2公里半径充电服务圈基本形成,成功获批国家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

扎实开展绿美淮南建设行动,植树造林10.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89%,提前完成目标任务。完成86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治理面积4.4万亩,采煤沉陷区治理修复面积15.1万亩,“淮南市采煤沉陷区治理”作为我国绿色发展典型案例之一,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展播。

看民生温度: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

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以民生温度擦亮幸福底色、托举发展高度。

“十四五”时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3%、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4:1下降到2.34:1;前四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6.76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98%、98.2%、95.95%,淮南联合大学、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入选省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安徽理工大学实现省属高校A类学科零的突破。

公立医院改革走深走实,新增三甲医院2家,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33人,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79,成功创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成养老服务“三级中心”368个,实现城乡全覆盖。居民医保、养老保险、特殊困难群体保障等标准连续5年提标扩面,兜紧兜牢民生底线。

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入推进,建成“E治理”网格化平台,安全生产形势整体趋稳向好,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春华秋实。五年间,淮南将“十四五”的规划蓝图一步步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如今的淮南,工业更强,农业更兴,百姓更暖,正朝着更高质量的发展之路稳步迈进。

(记者 周玲)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