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关乎国家命运,关乎人民福祉。同时,摆脱贫困也是一场艰卓之战,考验着整个社会的动员能力和治理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派出了大批扶贫干部奔赴偏远贫困山乡,他们兢兢业业为百姓办实事,默默奉献。为了记录扶贫进程,相关主题的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随笔作品也纷纷出版。其中,《在群山之间》一书,为我们从另外一个维度了解驻村扶贫干部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别样的视角。
本书的作者陈涛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博士、中国作家网总编辑。就是这么一位与文学打交道的人,2015年7月—2017年7月,他离开繁华的北京,奔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治力关镇池沟村,开展为期两年的“第一书记”生活。结束扶贫工作返京后,回溯扶贫往事,写就了《在群山之间》。
书中,陈涛主要回忆了扶贫工作中的难忘经历,总结人生历练之心得。他扶贫工作的区域,是少数民族区域中汉族人为主的地方,藏汉文化的交融影响客观存在。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首先是得熟悉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风俗习惯,还要精准掌握扶贫人口数量、导致贫困的原因等等。在此基础上,对照上级扶贫工作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扶贫工作方案。驻村扶贫是一项千头万绪的工作,考验着驻村干部的工作能力。陈涛以高度的责任心,忘我的工作态度,出色地完成了扶贫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2021年2月,他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殊荣,但是他在书中谦虚地写道:“这个奖不仅是给我个人的,更多的是对作协人扶贫工作的肯定。”
《在群山之间》分为“回望”“当时”“世风”“青年”四个部分,由19篇非虚构文章组成。本书书名就是选取书中的同名文章,该文浓缩了陈涛两年扶贫工作往事与随想,是全书的“点睛之笔”。
扶贫的两年中,在上级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他遵照扶贫工作规律,开展教育扶贫,积极为地方小学建图书室;他联系有关部门,为村道安装路灯;为了异地搬迁和拓展公共设施用地,他和镇干部在村里开展土地测量;为了让村里的孩子穿上保暖的冲锋衣,他积极联系商家寻求赞助……扶贫工作异常琐碎,需要耐心、诚心和用心,即便如此,工作中有时不免遭到村民的误解而满腹委屈;有时工作过于投入,饥一顿饱一顿是常事;为了听懂村民的方言,他曾经花费七个月的时间学习方言。可以这么讲,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没有哪一天神经不是紧绷的。
扶贫工作中,陈涛深刻意识到教育扶贫的重要性。在当地小学,他发现学校图书室里空空如也,于是赶紧发动北京的同事和朋友们捐书。大家纷纷响应,有一天他竟然收到90多个包裹。不久,图书室就有了一千多册藏书。《在群山之间》讲述的扶贫往事琐碎而平凡,但是关乎村民利益的事情都不是小事,每件事都要认真对待、尽心办理,方能彰显“第一书记”的责任和担当。
通读本书,笔者发现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从细微处讲好扶贫故事。全书并没有进行宏大叙事,而是从细微处、于具体的扶贫工作中彰显这项工作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二是叙事与思考相结合。书中讲述扶贫工作经历时,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将扶贫工作中有代表性的、难忘的事情进行重点突出,同时每一个扶贫故事背后都有深入的思考,如为什么要做?如何做?如何克服困难?想达到怎样的工作效果等等;三是温情的叙述感染人。本书语言平实朴素,温情的文字记录了一个扶贫干部的喜怒哀乐,将立体鲜活的扶贫干部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特别打动人。与其说本书写的是一个扶贫干部,还不如说是为整个扶贫干部群体进行时代“立传”。(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