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走进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园区,安徽嘉玺新材料公司里一片忙碌。作为淮南市招商引资的大型民营企业,该公司自今年1月投产以来已累计生产苯乙烯14.6万吨、聚苯乙烯0.4万吨,累计销售额11亿元,产品销往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近年来,淮南市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再加码、再发力,围绕制约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持续为企业家送信心、送服务、送政策、送支持、送温暖,帮助民营和中小企业减负担、解难题。
伴随着机器轰鸣声,几分钟工夫,重达一吨多的钢坯从先前的四方块变成了盘在一起的成品线材……在谢家集区宏泰钢铁有限公司轧机车间内,面对眼前的“魔法”,记者连连称叹。谢家集区负责人陈亚东告诉记者,该区送政策、送服务,全力推动宏泰钢铁二期项目,并使之成为淮南市唯一获得工信部“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
来到八公山区,记者在安徽畅九衢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看到,车间内每个流程运作有序,企业正在进行试生产,全面投产后将年产高品质轻骨料陶粒50万立方米,产品可广泛应用于装配式隔墙板、轨道吸音降噪、型钢装配式建筑等众多领域。而在企业健康发展的背后,是当地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贴心服务。
据了解,淮南市坚持抓大、育小、培优,按照“双创-高成长小微-规上企业-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小巨人企业”成长路径,梯次培育、接续支持,聚焦打造专精特新,着力构建覆盖民营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培育体系。
“淮南市民营经济贡献了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淮南市经信局负责人程启涛说,我们必须把“自己人”服务好,让广大民营企业家更有归属感。( 本报记者 柏 松)(《安徽日报》8月17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