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热线新闻 > 一斤冻鱼穿了半斤“冰衣”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一斤冻鱼穿了半斤“冰衣”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8/14 6:45:4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消费者表示:“冤大头”的锅咱不背

鱼肉不仅味道鲜美,还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及多种营养成分,成为不少人餐桌上必备的食材。然而,家住国庆路的杨女士却因为吃鱼生出了一件烦心事。这是为何呢?

一斤的冰冻鱼穿了半斤“冰衣”

“孩子喜欢吃鱼,我们就试着做各种鱼给她吃,但草鱼刺多,黑鱼肉太紧,最后我们选择了巴沙鱼,没刺,都是肉,孩子也爱吃。”杨女士的女儿今年4岁半,平时喜欢吃鱼,听说吃鱼不仅健脑,还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杨女士每周都会到超市买上一些做给女儿吃。“刚开始买鱼,看着冰柜里冻得硬邦邦的巴沙鱼块,觉着肯定有不少肉,可回家一看傻眼了,等冰化了,鱼块缩了一半,敢情超市拿消费者当‘冤大头’,用海鲜价买了半斤冰,真气死人了。”杨女士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为了不背“冤大头”的锅,后来买鱼的时候先不称重,绕着超市走两圈,等觉得冰块不是太硬了,再“想办法”给冰冻鱼“脱去冰衣”。“在超市转了半个多小时,一点点扣冰块,冻得手直哆嗦,有时候被营业员看到了还会遭白眼。”为了买鱼,杨女士也是积了一肚子苦水,她说,找营业员去理论,对方却说冰冻鱼就是这么卖的,有了一层冰衣才不会坏,要不然就去买真空包装的高价进口海鱼。一句话呛得杨女士没了脾气。“有时候想想为了孩子,忍忍算了,毕竟不是天天吃。不过超市这种做法有点欺诈消费者的嫌疑。”

冰冻鱼的“外衣”厚达2-3毫米

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来到杨女士常去的位于朝阳路的某大型连锁超市,在冰柜里找到了标价为15.8元一斤的巴沙鱼块。现场发现,平均每一块巴沙鱼块约电脑键盘一般大小,被冻得十分坚硬。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询问超市营业员,是否有未被冷冻的巴沙鱼块。该营业员表示,没有包装的巴沙鱼块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段状的一种是块状的,由于块状没有皮,价格相对较高,但厂家发货至超市销售都是这种被冷冻过的。当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询问冰衣太厚,能否去掉再称重时,该营业员表示,超市一直就是这么卖的,没听说过去掉冰衣销售,也没有消费者这么做的。说完,该营业员便不再搭话,到其它冰柜整理货品。

随后,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购买了标价为15.8元一斤的巴沙鱼块,未去掉冰衣的重量约为715克,价格22.6元。将巴沙鱼块拿回家,等待了一个小时后,鱼块解冻。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试着抠开冰衣,发现冰衣最薄处约2毫米厚,而最厚处达到3毫米。待冰衣完全融化后,将鱼肉捞出,再将塑料袋中的水称重,约308克。如果将鱼肉中的水分挤干,水的重量达到了346克左右。也就是说,冰衣占整个鱼块重量的将近一半,消费者购买一斤巴沙鱼块,则要多花费一倍的钱购买附在鱼块上的“冰衣”。而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在各大超市走访时发现,不仅是巴沙鱼块,像冻虾、冻扇贝肉、鱿鱼圈等海产品均附有厚厚的一层冰衣。

律师支招:消费者维权可通过协商、调解、投诉、仲裁、起诉等方式

花海鲜的钱买了一袋冰水,作为消费者来说恐怕是不情愿的,但苦于行业“潜规则”,只能是“哑巴吞黄连”自认倒霉。经营者这种做法到底合不合法,有没有相关的行业标准,消费者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应当怎样维权?为此,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走访了安徽震一律师事务所,请专业律师答疑解惑。

安徽震一律师事务所律师王东、张玉芝认为:针对冰鱼“冰衣”厚的现象,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定量包装冷冻海鲜时,要查看净含量;购买散装冰冻海鲜时,注意查看“冰衣”的薄厚。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第十条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消费都在购买冷冻海鲜时,如果发现“冰衣”过厚、短斤缺两,可拨打12315投诉维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等组织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途径解决争议。同时关于冰冻海鲜含冰量标准的空白,则应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标准。

记者手记:

消费者到超市购物,本就是冲着超市诚信经营的招牌,不会短斤缺两。而事实上,由于一些行业“潜规则”的存在,超市方面表示自身“无能为力”,只能“听之任之”。那么,消费者花海鲜的钱买了一袋冰水,这部分的利润去了哪?我们不得而知。作为政府监管部门,应尽早出台相关的行业规则,加强市场巡查力度,尽量杜绝这种变相短斤缺两的行为;作为供货方也应遵守行业道德,不要昧着良心赚钱;而作为经销方,更应当严把质量关,不让这种坑害消费者的产品上架入柜。目前,我市正处于“创城”的关键时期,经营行为的文明与否是不是也会拉低整个城市的文明水平?希望在流通的各个环节都能文明起来,不要再让消费者“背锅”。

图:超市销售的冰冻巴沙鱼块上覆盖了厚厚一层“冰衣”(记者 李舒韵 编辑 汤宁)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