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相连跨越千里 爱心相“髓”点燃希望
农民汪春雷平凡善举不平凡,捐髓救人显担当
在淮南高新区三和镇土楼村,一位普通农民用十五年的坚持与奉献,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大爱故事。他叫汪春雷,今年38岁。8月26日,他在安徽省立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为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带去了重生希望,成为淮南市第9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十五载热血奔赴,初心不改
2010年,23岁的汪春雷在一次与医生朋友的交谈中了解到献血的意义,毅然走进献血屋,从此开启了他长达十五年的无偿献血之路。他累计献血十余次,献全血4000多毫升,达到全国无偿献血表彰标准。
2012年5月,汪春雷在献血时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尽管知道配型成功率极低,他仍毫不犹豫留取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捐献志愿者。
这一等,就是十三年。今年5月15日,汪春雷终于盼来那个期待已久的电话——他的血样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他立即配合完成高分辨配型采样和体检,但因患者病情反复,捐献时间迟迟未定。历经三个多月的等待,8月,捐献时间终于确定。
家风传承,善念铸就大爱
汪春雷的善行,离不开家庭的熏陶。他的父亲是一名退伍老兵,也是一位老党员,一生正直乐助,在乡邻中威望很高。“父亲常教导我,做人要善,行事要端,家风要正,名声要好。”汪春雷回忆道。
2015年,父亲离世让汪春雷深受打击。在父亲治疗期间,他目睹了病痛带来的折磨,也更加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患者的无助。“那时我常想,如果有人能救父亲,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这份切肤之痛,让他愈发坚定帮助他人的信念。
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汪春雷主动请缨,担任三和镇菜市场防控志愿者。每天清晨,他早早到岗,协助体温检测、信息登记,连续坚守一个多月。同年7月,他做出重大决定:办理器官捐献登记。“人总有一天会离开,如果我的器官能让别人重获新生,生命会更有意义。”汪春雷平静地说。
生命接力,以行动诠释大爱
得知配型成功,汪春雷面临现实抉择。作为一名装修工人,他不得不推掉工程,承担经济损失。朋友劝他慎重,他却坚定回应:“救人一命,不能放弃。”
更令人动容的是,汪春雷特意让刚中考完的儿子见证捐献全过程。“希望用行动影响孩子,让他懂得担当与奉献。”他还计划在儿子18岁生日时,带他去献血、留取造血干细胞血样,作为特殊的成人礼。
为免家人担心,汪春雷瞒着母亲和爱人,只与支持他的儿子约定,待捐献完成后再告知他人。“让他们看到一个健康快乐的我,就是最好的安慰。”
凡人之举,照亮生命之路
8月26日,经过几日准备,汪春雷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当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送往患者所在医院,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我就是个普通农民,能救人一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没啥可提的。”这是汪春雷常说的话。可正是这样的“小事”,诠释了人间大爱与责任担当。
汪春雷的故事仍在继续。他计划待孩子高考后,一起参加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项目,将爱心传递下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他用最朴实的行动,展现出平凡人最动人的伟大。他的善举,如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生命的前路,温暖这个世界。
(记者 李严)
(图片由市红十字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