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时政新闻 > 安徽日报特稿:四个自信,新时代强省的磅礴力量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安徽日报特稿:四个自信,新时代强省的磅礴力量
【字体: 】 发布时间:2017/12/19 9:51:1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部署,安徽日报《思想周刊》今日推出“本报特别策划组”撰写的2篇特稿《四个自信,新时代强省的磅礴力量》《美好安徽,现代化强省的宏伟征程》。

《四个自信,新时代强省的磅礴力量》,立足新时代要有新气象,评述新征程焕发自信心、激发自驱力,以四个自信凝聚磅礴力量,把四个自信自觉落实到坚持真理追求上、落实到坚持人民立场上、落实到推动文化繁荣上、落实到推动实践创新上,着力构建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科教强省、人才强省“五个强省”。

(一)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征程焕发自信心、自驱力。

党的十九大标定历史新方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

毛泽东同志曾说,每个国家,每个时期,都有新的理论家提出新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学以致用、行胜于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要紧扣“六个聚焦”、紧扣“8个明确”、紧扣“14个坚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学懂上下功夫,坚持对照原文学、汲取精髓学、深入持久学,多思多想勤学深悟,深刻领会其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在弄通上下功夫,坚持系统、全面、联系的观点,深刻认识各项战略部署的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在做实上下功夫,压实责任,把“心动”落实到行动中,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做的效果。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滞于物,不殆于心,思而惘顾,行而桀黠”,咬定目标,矢志不渝,坚定不移。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如此自豪地宣告。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两句古诗,传递出的是定力,展现出的更是自信!

(二)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作出的历史选择,取得的根本成就。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深重灾难,无数仁人志士围绕“走什么样的路”问题,在救国图存民族独立道路上前仆后继、艰辛探索:从改良主义、自由主义到无政府主义,屡屡失败;从“洋务梦”“立宪梦”到“变法梦”,梦梦皆碎,都没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

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100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96年前,中国共产党应时而生,领导中国人民开天辟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但是,任何一条道路都不是平坦的。 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西方学者法兰西斯·福山由此抛出“历史终结论”。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几千年发展史,我们能照抄照搬谁的模式发展?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发展?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欢呼“历史终结”的人也开始“修正观点”,重新认识中国道路与发展。

(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思想的力量,总能穿透迷雾,指引前行的方向。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的产物与成果。这个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赋予科学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得到中国发展成效的检验。

“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的这句名言验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自宣告成立那天起,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探索与思考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划时代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命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理论上的又一次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一个理论,把握了发展的规律,切合了发展的实际,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就有威力,就能激发自信。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持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篇章。


(四)

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制度管根本、管长远。

邓小平同志曾说,党的制度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经济社会发展,靠制度;国家长治久安,靠制度。但制度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有先进与落后之别。符合党情、国情、民情的制度,才是合适的制度;建立在正确发展道路之上、以先进的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制度,才是先进的制度体系。

中国共产党成立96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年来,经过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形成一个先进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之上建立的先进制度体系,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而形成的先进制度体系。这一先进制度体系,符合中国实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特点和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前不久,美英联合制作的纪录片《中国:习近平时代》,感慨中国之所以“达到其他国家根本无法实现的规模和水平”,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政治制度”。

实践无止境,制度需要不断创新完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故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

(五)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丰富发展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发扬光大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坚持文化自信,要大力弘扬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因与命脉,这些宝贵文化资源,铸就了中华民族持久而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创新发展的精神支柱。

坚持文化自信,要大力弘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创造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彰显了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构成了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永不过时。

坚持文化自信,要大力弘扬党领导人民在建设、改革中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小岗精神等,彰显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与改革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历久弥新,催人奋进。

(六)

自信强大内心,自驱实干兴邦。

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涵、优势,理性看待中国与西方、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差异,认清中国特色与优势,既是坚定四个自信的方法论基础,也是增进四个自信认知的情感基础。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如此,自然得出一个结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有机整体,四者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实践与当代创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96年来,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文化自信来源于深厚的历史底蕴。今日之江淮大地,一派生机勃勃,安徽已站上新的历史起点;今日之安徽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催人奋发。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坚定四个自信,绝不能躺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上,绝不能躺在历史成就的老本上,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四个自信”的信念、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切实落实到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自觉行动上来。

(七)

坚定四个自信,要自觉落实到坚持真理追求上。

马克思主义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最大真理。真理,因其指导性,需要长期坚持;因其实践性,需要不断发展;因其科学性,需要不懈追求。

追求真理,自觉以理论上的自信,坚定思想引领。只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行动指南,才能具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深邃目光,才能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才能拥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自信。新征程,必须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全面做好各项工作。

追求真理,自觉以精神上的“补钙”,坚定理想信念。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江淮大地上的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保持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旗帜鲜明地捍卫真理、批驳谬误、推动发展。

追求真理,自觉尊重客观规律,坚定科学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一条朴素而永恒的真理,改革发展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现阶段,安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必须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摆上优先发展位置,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三权”分置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扩大“三变”改革试点,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决胜全面小康。

(八)

坚定四个自信,要自觉落实到坚持人民立场上。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坚持人民立场,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分田到户大包干“红手印”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红证书”,从大别山脱贫攻坚到科学岛科技创新,江淮大地每一次创新发展与进步都验证一个科学论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新征程,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必须自觉把人民作为改革、发展、创新的主体,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向人民问策,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激发创新禀赋和创造活力。

坚持人民立场,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当前,安徽与全国一样,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广泛,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健康安徽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九)

坚定四个自信,要自觉落实到推动文化繁荣上。

文化,滋养着安徽精神,凝聚着安徽力量,厚植着安徽竞争力。新时代,要自觉铸牢文化之“魂”,推动安徽文化繁荣兴盛。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核心是价值引领。 “好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榜样,江淮大地的“好人”们,在平凡日子里锤炼个人品德、书写家庭美德、遵守职业道德、弘扬社会公德,影响并带动群众崇德向善,要继续叫响“好人安徽”品牌,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向纵深。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关键靠改革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聚焦改革“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一个个体现中央要求、切合安徽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的文化改革创新,牵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新发展。着眼提高“软实力”,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深度融合,培育文化新型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融合传播“好声音”,努力讲好安徽故事,不断提升安徽文化影响力竞争力。健全文化“服务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重点要打造品牌。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近年来我省集成资源、集中力量、集聚优势打造全国一流文化品牌,取得显著成绩,涌现出黄梅戏《大清名相》、电影《邓小平登黄山》、广播剧《板车女孩》等一批文艺精品,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11部。新时代,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特质、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坚定地以文化自信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感发展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创作出更多具有安徽元素、安徽风格、安徽气派的文艺精品。

(十)

坚定四个自信,要自觉落实到推动实践创新上。

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坚持实践创新,安徽与中央战略部署同频共振、同步衔接。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全面对标十九大精神,明确在阶段性目标上实现“三个同步”:即近期到2020年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中期到2035年确保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远期到本世纪中叶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

实现“三个同步”,必须统筹当前长远,聚焦着力重点,着力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着力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七大战略”,着力构建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科教强省、人才强省“五个强省”,坚定不移提高安徽现代化建设水平。

坚持实践创新,着力构建经济强省。牢牢把握新发展理念这个根本遵循,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战略支撑,以乡村振兴为重中之重,以区域协调为关键举措,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全面开放为必由之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程,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坚持实践创新,着力构建文化强省。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引导人们确立高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依法依规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强做大文化产业,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打造彰显徽风皖韵和时代特色的文化强省。

坚持实践创新,着力构建生态强省。重拳出击治理环境问题,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碧水攻坚战,大力实施净土行动。坚定不移发展绿色经济,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从严从实完善监管机制,强化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

坚持实践创新,着力构建科教强省。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战略支撑,大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拓展提升谋划新建一批大科学装置,凝练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打造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依托中科大、科学岛和合肥高新区等,打造技术创新密集区。深化政府科技管理、高校院所、科技金融等改革,打造制度创新先行区。

坚持实践创新,着力构建人才强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种人才充分释放创新才能。

“清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蓝图已绘就、目标已明确,要以四个自信凝聚新时代强省的磅礴力量,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自觉提高本领抓落实,自觉创新方法抓落实,自觉勇于担当抓落实,自觉善作善成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执笔:曹显钰 陈群 邹宝元)

原标题:四个自信,新时代强省的磅礴力量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曹显钰 陈群 邹宝元  编辑:陆璐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