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合肥都市圈党政领导第八次会商会议 > 六安市人民政府市长 毕小彬:携手奋进 互利共赢 开创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六安市人民政府市长 毕小彬:携手奋进 互利共赢 开创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字体: 】 发布时间:2017/4/24 9:43:3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六安市人民政府市长 毕小彬

过去的一年,六安市与合肥都市圈兄弟城市紧密合作,交通互联有序推进,产业融合不断深入,环境共治联动开展,科技合作成果丰硕,公共服务联系密切,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2017年是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跨越发展的重要一年。我市将紧紧围绕“创新、合作、共赢——实施五大发展、推进合作升级”这一主题,务实推进各项合作,共同开创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内河航道等交通干线建设,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加快推进合肥-六安市郊铁路建设,争取沿江高铁项目延伸至六安,推动合六南通道尽早建成通车。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推进电源与电网联网建设,完善油气输送管道网络,加快合肥至六安天然气干线、金安至长丰天然气联络线、合肥-六安成品油管道等建设。加强跨区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综合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促进信息网络设施共建,优化骨干网络,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升级。

二是加强产业对接协作。谋划建立圈内产业链条上下游联动机制,推进圈内协同创新,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主动承接配套合肥制造业,加强产业规划布局等对接,重点推进合六工业走廊建设,谋划建设合六现代产业园、铁路物流园,加快建设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舒城包河现代产业园。加强圈内“飞地经济”合作,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合作共建各类园区。充分彰显我市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发展中药材、医疗医药、健康农业以及运动、养生、养老等大健康产业。

三是推进共享平台建设。推动圈内信用体系建设联动合作,依托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完善失信惩戒机制,促进信用信息互通、互认和互用。推动建立统一的市场执法平台,实现市场监管信息共认共享、市场监管措施联动。强化跨市域、跨部门通关协作和平台建设,推进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建设统一的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建立信息收集、分析、评估和定期发布联动机制,形成覆盖都市圈、联接全省、辐射长三角的公共人才交流就业信息网络。加强创新平台共建,推动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跨地区开展产学研合作。

四是深化环境联防联治。开展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协同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联合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深入推进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实施,争取国家层面全面开展大别山区综合性生态补偿。完善污染防治联动机制,开展圈内大气污染和水环境联防联治。强化应急联动机制合作,共同应对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推动建立统一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再生资源在线交易系统。探索开展圈内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管理和交易合作等。

各位领导,合肥都市圈已进入加快发展、合作升级的崭新阶段。我们愿与圈内各市同舟共济,加倍努力,把合肥都市圈打造成为全省最具创新活力的增长板块、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重要都市圈,为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作出新的贡献!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