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坚强、善良是她的代名词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坚强、善良是她的代名词
【字体: 】 发布时间:2016/4/26 7:15:1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72岁,对很多老人来说,是一个颐养天年的年纪。然而在毛集实验区却有一位名叫杨正云的高龄环卫工人,她一边从事路面清扫工作,一边照顾体弱多病的丈夫、下肢三级残废的儿子,及神志迟钝的儿媳和孙子。

      她的生活就像一部苦难剧,一篇翻过一篇接着又来。面对艰难,老人总是从容乐观,不放弃一个家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持一家五口人的生活,维持这个家的完整。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在乡邻和同事眼中,杨正云就是坚强、慈爱、善良的代名词。

      不放弃,卧床30余年的丈夫

      1980年7月,是杨正云生活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他和丈夫携手操持家务,共同负担农活、挣钱养家。然而,一个暴雨如注的夜晚,她的丈夫张文超为帮助村民尽快抢收小麦,肩扛两袋过百斤的麦子在雨中拼命奔跑,不料路滑摔倒,腰椎严重受伤,从此失去劳动能力。自此,全家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了杨正云一人的身上,生活慢慢滑入困境。

      今年4月19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敲开杨正云位于毛集社区军张村的院门,看到这家人所住的是低矮的瓦房,在周边一栋栋楼房的比照下,显得十分寒酸。而家中更是空荡荡的,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家具。驼背严重的杨正云领着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走进屋内,拉着躺在床上一位神色倦怠的老人的手说:“这就是我的丈夫张文超,36年前他摔伤腰椎后,接连患上了肾结石、哮喘、气管炎等,需要常年就医卧床。”聊起这些事,张文超的眼泪一下夺眶而出,老人哭着说:“这些年,我们这个家全靠她支撑着,我受伤后,30多年什么重活都没有干过,都是老太婆床前床后地照顾着。我多次和她说,我都是一个废人了,家里的经济情况又那么差,你干脆别花冤枉钱给我看病了,可老太婆非认死理,坚持治疗。这不,去年5月份我又住了一次院,做了一次手术,花了30000多元。”老人越说,眼泪越多。杨正云忙劝慰丈夫:“你活一天,我们这个家就是一个完整的家,只要我活着,借钱都要治。”这样的对话,老两口儿几乎持续了30年,每一次,张文超总是拗不过杨正云。

      不放弃,每一个家人

      患病卧床的丈夫只是杨正云生活重担中的一部分,更令她感到痛苦的是,唯一的儿子是下肢三级残疾、儿媳妇和孙子神志迟钝。一家人除了杨正云外基本都无法正常工作,主要经济来源都是依靠杨正云一个月800元的工资。“我原本还有一个大儿子, 22岁的时候因为生病去世了,这个小儿子落下残疾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照顾好。”杨正云自责地说:“我这小儿子是6岁时在外面玩耍时被车撞后落下的残疾,他身体不好,找个媳妇和生的儿子智力也都平平,我们这一家老小一日三餐的开销,都得我想办法。”为了尽量增加家庭的收入,72岁的杨正云请求单位将她调到同事们都不愿意去的垃圾较多的街面,这样一来,虽然每天的工作量增大了,但遇到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的机会也增多了。

      “杨奶奶是我们这条街上见到垃圾最亲的人。”毛集1号街的商贩告诉记者:“一天到晚,我们都能看到她佝偻的身子,拿着扫把来来回回把街面扫个好几遍,遇到瓶瓶罐罐、硬纸板这些可回收的垃圾,她几乎都是小跑着过去,把它们捡走,一开始不知道的人都取笑她,后来我们知道她的家庭情况后,再没有一个人笑话她了,现在我们手上有可回收的废品,都主动留给她。”靠着工作间隙,捡拾的这些可回收废品,杨正云每个月能为家中增收100多元,月终能够为家人多添一道像样的菜。

      不放弃,水渠里的流浪小孩

      虽然家庭困难,杨正云却是个热心肠的人,村里、同事谁家遇到了困难,只要是她能帮助的,她都会主动帮助,有时候遇到不认识的人,她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1991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杨正云的丈夫突然高烧不退,家中缺药,她只好一个人到隔壁村子去买药。她提着马灯回来途中,看见干枯的水渠里躺着一个人,当时虽然有点害怕,但因担心躺着的人被冻坏,她还是走下水渠,靠近看了看。杨正云回忆说:“我走近一看,躺着的是个小男孩,大约8-9岁,穿的单薄,嘴唇冻得发青。我马上背起他就往家跑,跑到家我把这孩子放在被窝里,给他取暖找吃的……”

       当时,杨正云的家庭非常困难,全家人天天靠吃红薯干填肚子,队里看他们困难,那天下午送来了半碗面,杨正云给孩子做了面鱼子、面汤。身体好些后,这名流浪小孩返回了蒙城老家,成年后还多次来看望过杨正云。毛集实验区市容局副局长朱克侠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杨正云虽然家庭困难,但从事环卫工作20多年来,她见到钱夹、手机等贵重物品,全都主动上交或是寻找失主,从不私藏别人的一分一厘。”

       图:杨正云给病中卧床的丈夫喂水

(记者 苏国义)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