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善对批评,闻过则喜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善对批评,闻过则喜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4/19 6:43:3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说苑·臣术》里记载:春秋时期有个叫高缭的人,在齐国丞相晏子手下做官三年,一向谨慎,不言人过。有一天晏子突然把他辞退了。身边的人问其故,晏子说:“我是个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头,必须用墨斗来弹,用斧头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做成为一件有用的器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毛病和缺点,但是如果别人不给提示的话,自己是看不到的,可是高缭呢,他在我身边足足三年,看见我的过错,却从来不说,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所以我把他辞退了。”

      由此,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令人深思的两个问题:一是有些人缺乏晏子那种善待批评,闻过则喜的心胸和勇气,听不进不同意见,凡是有人批评,闻过则“怒”,总认为别人在“挑剌”,殊不知,这种偏狭的认识为害不浅。二是有些人犹如高缭一般,处处当好人,从不得罪人,奉信世故圆润的人生处事哲学,总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谁也不得罪,从不言人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风气和作风。

      人的一生中,受到赞扬和批评是常有的事,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喜欢听赞扬的话,听好听的话,既使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存这样和那样的缺点和过错,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一旦遇到批评,想法多多,顾虑重重,感到丢了面子,抬不起头来,担心影响个人形象和威信,于是,“闻过则怒”,不从主观上深刻反思,却认为别人与自己过不去,急于为自己辩解和开脱,甚至耿耿于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且常常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显露出来,但自己却察觉不到,只有别人看的清楚。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别人发现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并当面提出批评,不仅有利于纠正自己的缺点,防止“小疾”酿“大患”,还能对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积累经验,少走弯路。其实批评是一种关爱,是一种美德,而善对批评,闻过则喜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品质,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胸怀。然而,似乎有些人的天性就是“闻喜则喜”、“闻过则怒”,毫不掩饰,其实就象是“自己背后的污垢自己看不见”一样,更须旁观者“洗清擦背”,只有请人擦除污垢,肌肤才能保持清洁,身心才能保持健康。只要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会善待批评,“闻过则喜”,深悟“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所蕴含的真谛。在此笔者呼吁不妨学学晏子那种敢于正视自己,勇于接受批评的勇气和胆识,虚心听取“逆耳之言”,及时改正缺点和不足。要形成敢于直面矛盾,敢于正视问题,敢于批评帮助的良好风气。让现实生活中类似“高缭”的人们警醒起来,凡曲直不分,是非不辨,好坏不明,黑白不清,只想当好人,不愿得罪人的“一己之私”者终将要被“辞退”而淘汰出局。正如晏子所言此类“不言人过”者留有何用,必须“辞退”,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还不够深刻?!

(刘修银)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