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村歌“唱”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 安徽省第九批选派干部市教育体育局驻安塘村工作队以音乐赋能乡村振兴

周世春和村民一起排练歌曲

周世春在家长学校弹奏《展翅迎朝阳》
8月20日清晨6点,大通区孔店乡安塘村的广播准时响起。不是通知,不是政策宣讲,而是一首悠扬的歌曲——村歌《安塘情》。一大早就到田间劳作的村民停下手中的活,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有一个美丽的村庄,他是淮河激起的波浪……”这一幕,已成为安塘村清晨最美的风景。
“以前村里静悄悄的,现在有了歌声,感觉整个村子都‘活’了。”村民俞树荣一边除草一边笑着说:“听着歌干活,心里亮堂!”
这一切的变化,源于安徽省第九批选派干部市教育体育局驻安塘村工作队的到来。2024年6月,他们带着“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使命进驻安塘村,聚焦教育赋能、文化铸魂,短短一年时间,不仅建起了家长学校、推动了人才培育,更用三首原创歌曲,唱响了安塘村的“精神振兴曲”。
《安塘情》,唱出乡土认同凝聚村民心声
“安塘家人心连心,生机勃勃产业兴……”这首由市教育体育局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周世春作曲,安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亮作词的村歌《安塘情》,已成为安塘村的“音乐身份证”。歌词融入了村庄的历史、产业和愿景,旋律优美、朗朗上口。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针对安塘村文化活动单一、村规民约执行乏力等问题,市教育体育局驻村工作队以“村歌创作”“村规民约小唱”“乡村志愿服务”等为突破口,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乡村治理硬支撑。
“我们希望通过村歌,让村民有归属感、自豪感。”周世春表示,等到秋收后,村里还将举办村歌首发仪式,录制MV,广泛传播,让更多人听到安塘的声音。
《村规民约记心上》,会跳舞的规章制度
“卫生整洁街巷亮,杂尘不乱皆安放……”这首脍炙人口的《村规民约记心上》由驻村工作队集体作词、周世春作曲,把原本枯燥的村规条款变成了轻快的民谣。村里广播每天播放三遍,配上广场舞动作,连5岁的孩子都能边跳边唱。“爱集体,护公物,遵法纪,共监督”这些原本要靠反复宣传的内容,如今在歌声中深入人心。
“现在调解纠纷,我们常引用歌词‘团结守信情意长,邻里和睦暖心房’,比讲道理管用多了。”安塘村村委会委员万新世笑着说。数据显示,音乐化民约使纠纷调解效率提升40%,村民对村庄事务的参与度从去年的60%提升至80%,红白事大操大办现象减少80%,乡村治理成本显著降低。
而每当农忙的时候,村民们都自发当起志愿者,帮助村里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缺少劳动力等家庭收粮种粮,村民之间互帮互助蔚然成风,诠释着歌词“安塘安塘多美好,文明风尚在闪耀”中所传递的真善美。
《展翅迎朝阳》,家校共育的“青春之歌”
安塘村村民以传统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驻村工作队入驻后调研发现,安塘村留守儿童占比达10%左右。对此,驻村工作队以“建强家长学校、赋能家庭教育”为切入点,推动建设安塘村家长学校,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深度融合。
周世春为家长学校创作的校歌《展翅迎朝阳》则聚焦教育赋能,“安塘处处书声扬,稻浪轻摇伴课堂,父母灯下耕诗卷,家风化雨润苗秧……”歌曲节奏鲜明、旋律铿锵,穿插童声合唱,寓意教育的代际接力。通过“家校合唱节”等活动,家长学校出勤率从最开始的28%跃升至79%。
“孩子现在更爱学习了,我们家长也更愿意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村民吴艳感慨道,孩子听到音乐就能跟着一起哼唱,歌曲里的道理自然而然就记在了心中。截至2025年7月,安塘村家长学校开展专题讲座3期、亲子活动2次,覆盖家长210人次,家长教育观念从“重物质满足”转向“重习惯培养”,亲子关系改善率达85%。附近学校小学教师反馈:“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课堂纪律、作业完成质量都有显著进步。”
音乐赋能,让乡村振兴更有“声”
这三首歌不仅唱响了安塘村的文化自信,更成为乡村治理的有效工具。《安塘情》是村庄的“音乐身份证”,旋律中飘着稻花香,歌词里藏着家乡情;《村规民约记心上》通过广场舞的群体传唱形式,实现法治宣传从“入眼”到“入心”的效能升级;而家长学校校歌《展翅迎朝阳》,则以激昂的旋律唤醒孩子们对未来的向往。驻村工作队通过“村广播每日播、文化墙图文展、文艺队入户唱”等方式广泛宣传,同步开展“村规民约模范户”评选,推动村民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践行”。
今年,周世春还创作了工作队之歌《永远在路上》,并在农业农村部主管的杂志《中国村庄》2025年第6期刊发。如今,安塘村的每一天,都在歌声中开始,在希望中继续。
(记者 廖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