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各地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各地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字体: 】 发布时间:2007/7/25 0:01:2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抢抓时间排内涝 力求损失降最低

  本报讯 连日来,凤台县在全力防汛抗洪的同时,积极组织161名农技人员深入各乡镇核查灾情,面对面指导灾区群众排涝补种,力争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为减轻灾害损失,确保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该县充分发挥泵站工程的作用,开足马力抢排内涝;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核查灾情,制定农业生产救灾方案。并成立抗灾补种、畜禽防疫、渔业生产自救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4个工作组,抽调161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和农业技术指导员深入抗灾生产一线,指导排涝补种,做到退水一块补种一块,不留白茬地。对受灾较轻的田块,及时增施速效肥,促进苗情转化。县农业部门及时组织10万公斤良种分发到各地,根据退水时间,指导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玉米、绿豆和蔬菜等作物。截至7月23日,大兴集、尚塘、古店等乡镇已补种绿豆、山芋1000多亩。县植保站切实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密切注意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组织和指导农民开展防治工作,到目前已防治水稻病虫害45万亩次。

  该县还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依法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农资的行为,杜绝假劣农资流入市场,切实保障农业生产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常开胜)

  本报讯 面对当前抗洪救灾的严峻形势,大通区上下沉着应对,在全力以赴抗洪排涝的同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掀起生产自救热潮。

  这个区及时启动《农业生产自救方案》,从生产资料市场调节、信息发布、技术指导等方面做好组织服务工作,并细化具体措施,制成“明白纸”送到灾民手中。同时各乡镇从农技部门抽调了20名技术骨干人员,组成4个生产自救技术服务小组,深入灾区指导开展田间管理、查苗补种、畜牧防疫治病。指导农民开沟、施肥、播种,开展生产自救。对排涝成功,已经出水的田块,进行及时抢插抢种、补栽补种或改种。

  同时,这个区把城市排涝的重点放在小煤井和采煤沉陷区等重点地段。区煤炭局组织人员每天对煤矿的安全和排涝情况进行检查,目前该区境内小煤矿已经全部关闭停产,人员转移到防汛排涝中。大通街道和各社居委组织人员对下水管道等排水设施进行疏通和修复。目前,灾区干群思想稳定,自救措施落实到位,农业生产活动有序进行。

(宗承灏 纪 明)

  本报讯 连日来,田家庵区一手抓防汛抢险,一手抓生产自救,及时进行抢种、补种,千方百计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力争做到大灾之年不减收。

  该区紧急启动《灾后生产自救工作预案》,农资市场提早备足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区农业技术人员成立小分队,深入各个乡(镇)、村和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及时清沟、沥水、除草打药、加强田间管理,指导群众抢时改种、补种生育期适中、经济效益较好的豆类、蔬菜、玉米等夏秋作物,做到水退一尺、补种一尺。区工商部门也开展了对灾后农资市场的专项执法检查,净化了市场。区农林水利局24小时开通值班电话,随时接受群众的技术咨询。

  截至7月21日,该区已改种补种各类作物5500亩。其中,玉米500亩,豆类2000亩,薯类1500亩,瓜果500亩,其它农作物1000亩。

(赵明康)

  本报讯 谢家集区在严重的灾情面前不等不靠,抢抓间隙性有利天气,积极发动和组织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目前已补种和保苗2万亩。

  谢家集区迅速编制了区农业生产救灾预案,成立了组织,下设种植业、养殖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贸市场督查四个工作组。区里30多台排灌设备,昼夜不停地抽排孙庙保庄圩、东淝河、施家湖等生产圩堤和地势低洼良田内的积水。同时,组织农民迅速对退水的永青村、周郢村田地农作物进行及时扶植、补种、间种。区农林水利部门抽调20多名农技人员和专家,组建6支农技指导小组,分赴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排除积水,施药除草,指导农民保苗补种,区就业局因势利导,已培训农民工200余人,帮助他们开展生产自救。

(江 政)

  本报讯 针对当前的防汛形势,八公山区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在7月21日的全区生产救灾工作紧急会议上提出了“一手抓抗洪抢险,一手抓生产自救”的思路,区农林局和区发改委全面启动农村和城市生产救灾预案,指导基层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对因灾绝收地区,区农林局要求进行补种和改种。8月上旬前退水地区,重点改种绿豆、玉米(用作青饲料)和蔬菜,适宜的蔬菜种类为黄瓜、番茄、菜豆、空心菜、大白菜等;8月20日前退水地区,重点改种荞麦、速生蔬菜和反季节棚室蔬菜,如食用菌、洋葱、青花菜、小白菜等。

  对短期水淹后,作物尚能恢复生长的地区,区农村局要求加强灾后田间管理:清沟排水、除涝保苗,查苗补苗、中耕培土,增施速效肥、促进苗情转化,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

  区发改委重点是抓好土坝孜等城市低洼地的排涝工作,指导、帮助豆制品厂等单位恢复生产,正常运营。

(本报记者 黄杰 实习生 王洁 朱宗洋)

  本报讯 潘集区在抓好抗洪排涝的同时,坚持早准备、早动员、早播种,针对不同退水时期,合理安排种植品种和茬口衔接,做到水退一块、补种一块,不留空白地,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截至7月20日,这个区受灾农作物面积1.4万公顷,其中绝收10533公顷,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81亿元。面对灾情,区委、区政府不等不靠,组织力量开展生产自救,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洪涝灾害后补改种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乡镇(街道)抓紧抓好抢种补种工作,对退水田块及时补栽水稻、补种旱粮,因地制宜发展胡萝卜、大白菜、包菜、花菜、秋萝卜和芹菜等蔬菜生产。各乡镇(街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技术服务,涉农部门做好种子及种苗的调剂调运,搞好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管理供应,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力争灾后农民有一个较好收成。

(潘登)

  本报讯 入汛以来持续集中降雨使毛集实验区东风湖行洪区产生了大面积内涝,农作物受灾严重,7月21日,记者在东风湖行洪区内看到,大部分地区涝水已经退去,不少农户开始抢种晚秋作物,组织开展生产自救。

  明冠银是毛集镇大桥村村民,在东风湖行洪区里有两片共4亩多地,全部种植了黄豆,在这场大雨中,长势很好的黄豆苗全部被水淹死。7月21日早晨,她看到自家一片地势较高的田地已适合补种,就打电话给娘家,请来夏集镇刘圩村父母、弟弟帮忙补种黄豆,并加班加点,在21日上午11时补种了两亩多黄豆。”水退了就补种点作物,做一些生产自救,也能减少些损失“。明冠银边干边说。

  与明冠银一样,记者在湖区内还见到了陈东启等10几户在忙着补种晚秋作物的毛集镇农农。

  据了解,洪涝灾害发生后,毛集实验区一边组织抗洪抢险,一边加紧抢排内涝,并积极组织当地农民搞好生产自救,做到了水退一片,补种一片,最大限度减少因洪水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本报记者 李东华)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