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时政新闻 > 从世博会看“创意”的生命力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世博会看“创意”的生命力
【字体: 】 发布时间:2010/5/24 0:03:1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1851年,伦敦史无前例地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当时建在海德公园内的展馆“水晶宫”,凭借其超前于时代的独特创意,征服了600万参观者。

      159年来,“创意”始终是世博会的“关键词”。从新科技、新产品,到新理念、新潮流,在世博会,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诸多命题,往往都需要用崭新的“创意”,给出智慧的作答,托起人类社会更好的明天。

      正在举行的上海世博会,同样是全世界精彩创意的聚集地,让观者深觉震撼,为智者启示未来。

      上海世博会:各国文化科技的创意“总汇”

      上海世博园中,总有许多展馆门外排着蜿蜒曲折的长队,参观者等待几个小时,一睹展馆“芳容”,可谓“无怨无悔”。其实,真正吸引观众的,正是那些奇思妙想的创意。

      长得像“蒲公英”的英国馆,是让人为其创意而折服的一个展馆。其设计是一个开放式公园,公园中间的建筑插有6万多根纤细的透明亚克力杆,每根都藏有几颗种子,总共放置了以粮食、花卉为主的900种,共计26万粒种子。

      英国馆的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说,除了让人浮想联翩的“种子圣殿”,英国馆还有一个更精彩的创意,中心建筑“种子圣殿”就像一颗糖果,而高低起伏的敞开式公园就像被打开的糖纸,整个国家馆就像是英国送给上海世博会的甜蜜礼物。

      事实上,英国馆的全部精华都已经凝聚在了这座建筑的外观创意上,人们走进展馆内部,会发现其中空无展品。仅仅这一座建筑,就足以说明英国近十余年来推进从欧洲传统文化大国向全球时尚创意中心的变革卓有成效。

     “上海世博会以城市为主题,世界各国都在此展示未来生活的美好。”托马斯说,“展示是有限的,想象是无限的,这也是我设计英国馆的初衷,我想改变用一个建筑装上展品的惯例,而是通过建筑空间的本身,来引起人们对未来的长期思索,对环境、地球、人的深层关注”。

      世博会加拿大总代表大山也认为,上海世博会就是创意的聚集地,从极其精彩的世博会开幕式,到各种场馆形式和展品布置,应该说是创意的交流和交汇地。

      尽管外表不像英国馆那样充满未来感,加拿大馆的建筑创意却也非常独特,用了4000平方米的加拿大红杉打造外墙,向全世界展示着加拿大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意,使得加拿大馆也成为世博园中的热门场馆。在馆内,“神奇之水”把孩子对城市的梦想投影在水中,参观者轻轻用手拨水,图像会随之变幻,并带来孩子的欢笑和梦幻的音乐。而“转轮之都”则可以让参观者通过脚蹬奇特的自行车,来领略加拿大的城市风光。窥斑见豹,上海世博会在展示世界文明的同时,也成了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赛场”。

      以“创意之光”为主题的瑞典馆选择了瑞典人十分喜爱的卡通形象“长袜子”皮皮作为“导游”。这位扎着两个红色羊角辫、满脸雀斑、古灵精怪的小姑娘总是能够找到自己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瑞典参展组委会总代表任安莉说,瑞典馆希望这样一个小女孩来告诉人们:创新的快乐和力量。“我们一直深信,这些创意的背后是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专家解析,创意绝非无源之水

      世博园里的中国馆被誉为东方之冠,也是世博园里的“热门之冠”,除了整体建筑让人过目不忘,形成一座具有浓浓“中国味”的前卫建筑之外,最吸引人的创意是“活”的《清明上河图》。

      昼夜隐现、熙来攘往,12世纪中国绚丽城市画卷生动演绎出来。一幅长约130米、高6.5米的多媒体画卷:在这里,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变成了一座鲜活的街市,深深打动每位参观者的心。

      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认为,用高科技、多媒体的《清明上河图》来展示和弘扬中国博大、高远的城市文化,才是这个创意的真正亮点。

      吴良镛指出,作为世界博览会中的中国馆,就是要弘扬中国城市文化。中国城市文化并没有在当今世界得到普遍承认。而《清明上河图》非常写实、准确地表达了12世纪中国城市的丰富多彩和它绚丽的城市面貌。

      西方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路易斯·芒福特就曾在巨著《城市发展史》中高度评价《清明上河图》说,“各种各样的景观,各种各样的职业,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各种各样的人物的特有属性——所有这些能组成无穷的组合、排列和变化。这是充满生气的城市”。

      中国馆的创意背后,则是上千年前中国城市发展的独特智慧,高科技仅仅是点睛之笔,创意来源于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嬗变,绝非无源之水。

      “创新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线。”西门子(中国)总裁兼CEO郝瑞强在上海世博会上说。

      “对于中国,目前正是从制造中心迈向创新中心的关键时刻,举办世博会是最好的契机,把创新这一掌握未来的关键发挥出来,真正得到提升,使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在交流中得到提高。”他说。

      期待:创意对一个城市未来的延伸

      创意,是当今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核心。上海世博会在展示世界文明的同时,也成了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赛场”。上海世博会能否借全球创意来推动未来中国的城市发展?

     “希望2010年世博会,像对经济发展和文化关系产生的巨大影响一样,也会在一个国际平台上为创新思想的产生做出重大贡献”,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市长卡迪尔如此寄语上海世博会。

      随着世博会的举办,世界各国的创意在让国人大开眼界同时,也给中国的创意产业提供了一个借鉴、学习、交流与反思不足的最好机遇。

      学者指出,创意产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高创新性,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文化为基础、创新为动力、经济全球化为平台的新知识经济形态,推崇创新和人的创造力,强调文化和创造对经济的支持推动。

      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是中国经济的希望所在。借着世博会的契机,人们期待着,“中国创意”的闪亮名片在不久的将来光耀世界。

(新华社上海5月23日电)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